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搞好幼儿游戏活动

浅谈如何搞好幼儿游戏活动

作 者:雷 姣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县直幼儿园,河北 石家庄 050500)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搞好幼儿游戏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高智力能力。
关键词:幼儿游戏;深入观察;丰富;注重;兴趣
幼儿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游戏作为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在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质量的幼儿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搞好幼儿游戏活动呢?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科学规划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游戏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和体验机会。
在空间布局上,幼儿园应合理划分不同的游戏区域,如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各个区域既要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又要保持一定的联系,便于幼儿在不同区域之间自由转换。例如,建构区和角色扮演区相邻设置,幼儿搭建的“城堡”“医院”等建筑可以成为角色扮演的场景,丰富游戏内容 。
在材料投放方面,要遵循丰富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安全性原则。材料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除了常见的积木、拼图、娃娃等玩具,还可以收集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如树叶、贝壳、纸盒、塑料瓶等,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层次性则体现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小班幼儿可以投放一些色彩鲜艳、操作简单的玩具,中班和大班幼儿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材料,如复杂的拼图、科学实验工具等。开放性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积木、黏土等。同时,所有投放的材料都必须保证安全无毒,定期进行清洁和检查,防止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生意外。
此外,游戏环境还应具有可变性和互动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兴趣及时调整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让游戏环境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让他们自己动手布置区域、设计游戏规则,增强幼儿对游戏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深入观察与适时引导
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与引导是搞好游戏活动的关键环节。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教师能够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点、遇到的困难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
观察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定点观察,固定在某个游戏区域,观察该区域内幼儿的游戏情况;也可以采用追踪观察,选择个别幼儿,跟随他们记录其在不同区域的游戏表现;还可以进行扫描观察,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扫视各个游戏区域,了解整体游戏动态。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详细记录,可以采用文字记录、表格记录、拍照或录像等方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时,教师可以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通过提问、建议、示范等方式给予帮助,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例如,幼儿在搭建积木时总是倒塌,教师可以说:“你看,下面的积木好像不太稳固,我们能不能换一些大的积木做底座呢?”当幼儿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意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或提出新的游戏主题,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出现冲突或消极情绪时,及时进行调解和疏导,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游戏,要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空间,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三、丰富游戏活动内容与形式
丰富多样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能够持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游戏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对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可以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家庭、社区等主题设计游戏活动。比如开展“超市购物”“医院看病”“幼儿园一日生活”等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模拟和体验生活场景,了解社会规则和职业特点,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结合季节变化、节日庆典等开展主题游戏活动,春天组织幼儿观察植物生长,开展“种植小能手”游戏;中秋节时,进行“做月饼”“猜灯谜”等游戏,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游戏形式上,除了常见的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益智游戏外,还可以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科学小实验游戏、音乐游戏等。户外体育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如跳绳、拍球、攀爬、接力赛跑等;科学小实验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像“沉与浮”“摩擦起电”等简单有趣的实验;音乐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唱歌、跳舞、打击乐器演奏等形式,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小组游戏、合作游戏和竞赛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
四、注重游戏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科学合理的游戏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游戏活动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改进游戏活动提供依据。游戏评价应遵循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进步。
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要客观、具体,既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如“你今天在搭建城堡时想出了新的方法,真有创意!”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如“下次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要学会分享玩具哦”。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回顾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同时评价同伴的游戏行为,学习他人的优点。例如,组织幼儿在游戏结束后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快乐和遇到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反思和总结。
教师在每次游戏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思考游戏目标是否达成,游戏环境和材料是否合适,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在引导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等问题。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游戏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
总之,搞好幼儿游戏活动需要教师从游戏环境的规划、观察引导、内容形式的丰富以及评价反思等多个方面入手,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