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灵寿县中山国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灵寿县中山国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作 者:段国忠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共灵寿县委党校,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中山古城城址位于东西两灵山南,滹沱河北,以东西天然河沟为护城河,自然景观均保存较好。中山文化作为石家庄历史文化根脉的重要形成部分,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将有助于深度挖掘石家庄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将大力带动灵寿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甚至对河北省文化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灵寿县中山国文化资源现状及如何开发利用研究

关键词:中山国;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文化推广
灵寿县境内中山古城遗址位于牛城乡故城村一带,距县城7.5公里,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遗址呈矩形,东西长1300米,南北长1400米,西北角凹进50米方形。城墙基宽40多米,残高3-8米,顶宽30多米,夯层6厘米,现存西、北两面城墙和东南、东北城角。灵寿县中山国遗迹现存有古城墙、赵王台、养鱼池、八角井等文化遗迹,保存完好程度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灵寿县中山国文化资源现状
(一)中山国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工作。
一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中山国文化保护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会同国土、文保、牛城乡,重新对故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遗址公园建设范围及古城墙、护城河、召王台、养鱼池等按照新的坐标体系进行了实地测量,形成矢量图上报县规划部门,并多次与承担灵寿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河北省规划设计院沟通。2023年3月,遗址内土地性质以全国“三区三线”划定为契机,经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批准,顺利完成了由永久基本农田到一般耕地的初步调整工作。二是完成了前期研究工作。通过多次对故城村遗址实地调研并与牛城乡及遗址周边各村座谈交流、民间学者的个别走访、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遗址公园建设范围内的文物构成、遗址环境、遗址价值、文物保存状况、文物保护区位状况、土地权属、周边基础设施等现有资源进行了摸底,对遗址公园各具体项目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运营管理模式、风险分析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完成了前期研究。
(二)多方问计寻求中山国遗址公园建设建议。
一是和国家发改委国经中心领导多次通过视频连线形式研究探讨中山国保护规划,并和发改委国经中心驻故城村干部多次研讨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协同国经中心于2020年12月完成了《中山国遗址项目建议书》。二是县领导带队会同国经中心、县文旅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次到省国土资源部门了解政策争取支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三是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平山、定州中山国文化保护管理部门到灵寿交流研讨,组织人员到定州、正定、邯郸等地实地查看了定窑遗址、正定古城遗址、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管理和规划等。
(三)扎实做好中山国文化挖掘推广工作。
1.深入挖掘中山文化。一是在中山国文化保护开发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宣传、党校等单位相关人员为骨干的灵寿县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中山国文化考察、研讨活动。二是组织人员撰写了《话说古中山》一书,收录了“东郭先生和狼”、中山相伐燕等故事20余篇。
2.持续开展文化推广。一是联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文化馆打造了“中山国学堂”公益教育平台,编写了中山文化讲议稿,招募30名中山文化推广志愿者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培训6期,招收学员300余名;开展“进校园、进讲堂”活动6次,受益师生300余人(次);创设了“中山国文化讲堂”“故国中山行”“中山国历史文化典故集”3个新媒体宣传视频栏目,利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山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二是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在灵寿发布、网信灵寿、灵寿在线等新媒体发表关于中山国灵寿城、中山国文化的文章20余篇,提高了中山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开发利用中山国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性质亟需调整。
土地性质的变更是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关键,遗址公园建设范围(约3260亩)的土地绝大部分原为永久基本农田(约2600亩),现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变更为一般农用地的调整工作。下一步将涉及到一般农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前急需完成遗址考古勘探和建设详规编制工作,这些工作需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以及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文旅等多个部门协调推进。
(二)资金短缺亟需解决。
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内容包括考古勘探和详规编制,新建城墙遗址展示项目、召王台展示区及保护棚,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新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再加上必要的土地征用和村落改造,以及规划编制、方案设计、遗址公园内部环境整治及前期费用,资金需求庞大,需要多方给予支持筹措。
三、开发利用中山国文化资源几点建议
(一)完成土地调规。
2021年3月份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11月份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为中山国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土地性质调整纳入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并将依此为契机推动各相关部门尽快完成中山国遗址公园土地调规。
(二)多方筹措资金。
一是积极争取遗址公园建设涉及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播、环境整治、设施改善等项目的国家、省市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发改委文化自然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资金补助;三是申请国家开发银行乡村振兴低息贷款;四是积极引导个人和企业等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
(三)做好土地勘探。
结合文旅、文研所等部门对遗址公园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完成初步勘探,争取尽快勘探发掘,勘探工作完成后,根据结果编制《灵寿县中山故城遗址公园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项目详细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组织实施,确保保护开发依法有序开展。
(四)配齐配强队伍。
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要求,突出遗址保护、持续科研教育、管理运维等职能,定岗定编,配备文博、文保、工程、网络等专业技术人员;与组织部门协商招聘985、211高校专业毕业生补充队伍。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利用全国智力资源为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五)谋划远景蓝图。
对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的城西村大部、东城南、西城南全部进行改造,腾出建设用地用于配套建设中山文化研学、农耕体验园区、古中山风俗体验等新型文旅项目,逐步将中山古城遗址公园及周边建设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文创、文旅、现代服务业等相结合的国家遗址公园,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