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封 欣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慈峪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课时安排有限、学生基础差异显著、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等挑战,需从教学目标重构、课程设计优化、实践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多维度系统推进。以下结合教育实践,从几个关键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核心;个体差异;创新;激发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关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信息社会责任的养成。
一、明确育人导向,锚定核心培养目标
(一)聚焦“数字素养与技能”核心要求
紧扣《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例如:在“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技能目标),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信息意识),通过分析班级视力数据提出护眼建议(信息社会责任),在算法设计中培养逻辑思维(计算思维)。
(二)衔接学生成长与时代需求
关注信息技术与生活、社会的深度融合,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如讲解“人工智能应用”时,以“智能语音助手如何理解人类指令”“校园人脸识别考勤的利与弊”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技术价值与伦理问题,避免单纯技术工具教学。
(三)尊重个体差异,分层设定目标
针对学生“零起点”与“编程特长生”并存的现状,实施分层目标设计:
1.基础目标:确保全体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网络安全等必备技能,具备基本信息素养;
2.进阶目标: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编程拓展、数据可视化等深度学习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构建立体教学内容
(一)以“大概念”统整教学内容
打破“软件操作碎片化教学”模式,以“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安全”“问题解决与算法设计”等大概念为线索,整合知识点。
(二)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对接技术发展
保留“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基础模块,增设“低代码编程”(如Scratch进阶、Python基础)、“数据可视化”(如用Excel制作动态图表)、“人工智能初步”(如机器学习简单案例:图像分类模拟)等前沿内容,避免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
结合本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如农村学校可设计“农产品电商营销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城市学校可探索“智能家居原理与简易设计”,增强教学亲切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内驱力
(一)情境化教学:从“知识灌输”到“问题解决”
1.生活情境导入:讲解“网络安全”时,以“收到‘班主任通知缴费’的陌生链接该怎么办”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诈骗特征,掌握信息辨别方法;
2. 跨学科融合情境:与生物学科结合,设计“用编程绘制细胞分裂过程动画”;与数学学科结合,用Python编程计算函数图像,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与跨学科属性。
(二)分层分组教学:兼顾基础与特长
1.异质分组:将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如“技术骨干+基础薄弱学生”搭配),通过“小老师帮扶”(如让熟练掌握PPT动画的学生指导同伴),实现互助学习;
2.弹性任务设计:同一教学主题下提供“基础任务(必做)+进阶任务(选做)+挑战任务(拓展)”,如“动画制作”课中,基础任务为“完成角色移动动画”,进阶任务为“添加声音与交互按钮”,挑战任务为“设计简易动画故事脚本”,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做中学”能力
(一)开足上机实践课,注重“手脑协同”
1.确保每周至少1节上机课,避免“理论课为主、实践走过场”。教师需提前录制操作微视频(如“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步骤”),供学生自主查阅,减少课堂重复讲解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尝试、试错;
2.鼓励“错误导向学习”:在编程课中,故意保留学生常见错误案例(如“变量名拼写错误导致程序报错”),引导学生通过调试工具、查阅报错信息自主解决问题,培养“计算思维”中的“调试与优化”能力。
(二)拓展课外实践,构建“课堂-课后-竞赛”链条
1.课后微项目:布置“用手机APP制作家庭一周开支统计表并分析消费趋势”“给父母讲解如何设置手机支付密码”等生活化任务,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日常生活;
2. 社团与竞赛赋能:成立“编程兴趣小组”“短视频创作社”,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备赛过程深化技能(如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物联网小装置:智能浇花系统设计),激发高阶思维。
(三)依托“创客教育”,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利用学校创客空间、3D打印设备、Arduino开源硬件等资源,开展“创意物化”实践。
五、优化评价体系,发挥“以评促学”功能
(一)多元化评价内容:从“技能操作”到“素养综合”
1.知识与技能:考查软件操作熟练度(如Word排版速度与规范性)、编程代码逻辑性(如能否用简洁算法实现功能);
2. 过程与方法:记录项目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表现(如是否主动分享思路、能否倾听他人建议)、问题解决能力(如调试程序时的思路是否清晰);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打破“一纸测试”局限
1.作品展示评价:通过课堂展示编程作品、数据可视化报告、短视频等,让学生自评(“我最满意的设计点是______”)、互评(“如果增加______功能会更好”),教师结合创意、技术难度、完成度综合打分;
2. 过程性档案袋:收集学生一学期的项目方案、调试记录、改进日志等,直观呈现学习成长轨迹(如从“只会套用模板制作PPT”到“能独立设计交互型演示文稿”);
3. 情境化任务测试:模拟真实场景设置考核任务,如“假设你是班级信息委员,需用信息技术完成一次‘校园环保倡议’的宣传活动,写出实施方案并展示成果”,综合考查信息获取、处理、应用能力。
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核心在于超越“工具技能培训”的浅层目标,聚焦学生“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需以“大概念引领、项目式驱动、实践化落地”为路径,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分层化设计兼顾差异、多元化评价引导发展,同时依托资源保障与教师成长,构建“学技术、用技术、创技术”的立体教学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拥抱数字时代的桥梁,使学生不仅具备适应未来的技术能力,更拥有理性对待技术的思维与担当——这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