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生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张 利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慈峪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课时有限、知识点抽象、学生兴趣分化等挑战,需从教学理念更新、课堂设计优化、实践活动拓展、评价体系完善等多维度系统施策。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个关键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搞好初中生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生命观念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其质量提升不仅关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知与探索兴趣。
一、立足学科本质,明确教学核心目标
(一)聚焦“三维目标”融合
初中生物教学需突破“知识本位”局限,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度融合。
(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紧扣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设计教学。如“植物光合作用”单元,可通过实验探究(科学探究)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生命观念),结合“碳中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社会责任),在问题讨论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
(三)关注学生认知规律
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需贴近其生活经验。例如,讲解“遗传与变异”时,可从学生熟悉的“双眼皮/单眼皮”“血型遗传”等现象切入,避免直接灌输复杂的基因规律,降低理解难度。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1.生活情境导入:讲解“人体消化系统”时,以“早餐后食物如何被消化吸收”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思考,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2. 问题链驱动教学:在“生态系统”教学中,通过“为什么草原上狼少了羊反而会生病?”“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缺少分解者会怎样?”等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培养逻辑思维。
3.多媒体辅助直观化:利用动画演示“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植物开花传粉过程”等抽象动态过程,或通过3D模型展示细胞结构,突破时空限制,增强视觉冲击。
(二)倡导多元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1.小组合作探究:在“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让学生分组设计对照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论,培养合作能力与科学严谨性。
2.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讲解“人体神经调节”时,让学生模拟“缩手反射”的神经传导路径(部分学生扮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等),在互动中理解抽象概念。
3. 翻转课堂前置学习:对“生物分类”等记忆性较强的内容,提前发布微视频让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通过“分类卡片游戏”“思维导图竞赛”等形式深化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动手与思维能力
(一)开足开好实验课,注重操作规范
1. 基础实验保底:确保“显微镜使用”“临时装片制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全员参与,教师需提前演示关键步骤(如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以避免气泡),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
2. 实验设计拓展:鼓励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
(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衔接生活与社会实践
1.校园生物调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识别常见植物的科属特征,撰写观察日记,培养观察能力与生态意识。
2. 家庭小实验:布置“水培绿豆芽观察根的生长”“酵母发酵制作馒头”等低成本实验,让学生记录生长过程并分享成果,感受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社会议题调研:结合“垃圾分类”“濒危物种保护”等热点,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撰写“生物与环境”主题调研报告,增强社会责任。
(三)依托实践基地,深化体验学习
联合学校或社区建立“生物实践基地”,如校园温室大棚、生态鱼池、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
四、优化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与激励作用
(一)多元化评价内容
1. 知识与能力并重:除笔试考查概念理解外,增加实验操作考核(如显微镜使用评分表)、探究报告评价(从问题提出、方法设计、结论推导等维度打分)。
2. 过程与结果结合:记录学生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参与度、实验态度等过程性表现,避免“一考定成绩”。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与互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填写《小组合作自评表》,从“是否主动承担任务”“能否倾听他人意见”等角度反思,同时互评同伴表现,培养自我认知与团队意识。
2.开放性任务评价:布置“设计一个保护校园周边水域生态的方案”“用漫画形式解释细胞分裂过程”等开放性作业,关注学生的思维独特性与创造力,而非唯一答案。
3.家校协同评价:通过家庭实验记录、亲子科普活动
(三)注重评价反馈与改进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避免单纯打分。例如,对学生的探究报告,不仅标注分数,更要批注“假设提出清晰,但变量控制不够严谨,下次可尝试……”等具体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同时,通过分析班级共性问题(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理解偏差),调整后续教学重点。
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教学根基
(一)更新教育理念,紧跟学科前沿
1. 参加生物学科新课标培训,理解“大概念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新要求,避免陷入“知识点碎片化讲解”的误区。2. 关注生物学前沿动态(如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应用),适当引入课堂作为拓展素材
(二)提升实践与教研能力
1.主动参与实验创新研究,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替代实验(如用透明塑料袋和菠菜叶演示植物蒸腾作用),解决农村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2. 开展校本教研,与同事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如“本地常见中药材识别”“家乡河流生态调查”),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亲切感。
(三)关注学生心理,优化师生互动
初中生情感体验丰富,教师需注重课堂情感氛围营造。例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你的思路很有创意,只是忽略了一个小细节,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进”;对内向学生多创造“一对一提问”“小组汇报分工”等展示机会,增强其自信心。通过平等、包容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六、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立体教学环境
(一)深挖教材与教辅资源
1.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调整内容顺序。2. 合理利用教辅资料中的图表、拓展阅读材料
(二)借力信息技术赋能
1.利用教育平台资源: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洋葱学院”等获取优质课件、动画视频,弥补教师自制资源的不足。2.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总之,搞好初中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有机统一。教师需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引领,通过情境化课堂激发兴趣、实践化教学培养能力、多元化评价引导发展,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立体教学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初中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起点,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与人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