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栗金明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塔上镇高家湾小学,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从精准把握教材学情到创新教学方法,从聚焦核心素养到优化评价与家校协同,每一个环节都需用心设计、扎实落地。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感受乐趣,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设计;激发兴趣;激活;研读教材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以下从多个关键维度探讨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助力学生筑牢数学根基、培养核心素养。
一、精准把握教材与学情,夯实教学基础
(一)深入研读教材,理清知识脉络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师需通读小学阶段数学教材,梳理各年级、各单元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如低年级“数的认识”与高年级“小数/分数运算”的衔接,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到“面积/体积计算”的进阶。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避免“就题讲题”,而是将知识点融入整体知识体系中,让学生理解数学的连贯性。
(二)精准分析学情,分层设计教学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差异显著。教师可通过课前小测、课堂观察、作业反馈等,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如部分学生计算粗心、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和学习特点(如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偏向逻辑推理)。据此设计分层教学方案:
1. 基础层:针对薄弱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讲解(如计算法则、公式推导过程),布置重复性、巩固性练习;2. 提升层:针对中等学生,设计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培养思维灵活性;3. 拓展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故事、趣味奥数题),引导探究性学习(如“设计校园平面图”“统计家庭收支”)。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看得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数学与生活场景结合,能降低理解难度、激发亲切感。
1.情境导入: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用“分蛋糕、分苹果”的生活场景引入;讲解“百分数”时,结合“商场折扣”“考试及格率”举例。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如计算超市购物总价、测量房间长宽高并计算面积、用统计图表记录家庭一周的天气情况。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理解加减法、用七巧板拼图形感知几何特征),让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
(二)运用多元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1. 游戏化教学:设计“数学谜语”“计算接力赛”“数字大富翁”等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如低年级通过“数字卡片配对”练习加减法,高年级用“24点游戏”训练四则运算速度)。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短视频演示抽象概念(如用动画演示“圆的周长公式推导”——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或通过数学APP(如“几何画板”“洋葱学院”)动态展示图形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思维
(一)强化“四基”教学,筑牢思维根基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
1.  基础知识: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公式、法则,更要理解其本质(如“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商不变规律的一致性”)。
2. 基本技能:在计算能力训练中,避免机械刷题,而是注重方法优化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提炼“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的通用步骤。
3.  基本思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转化思想、模型思想)。例如,将“鸡兔同笼”问题转化为“假设法”模型,让学生学会用统一的思路解决同类问题;通过“植树问题”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体会“化归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模型)。
4.  基本活动经验:设计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积累经验。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让学生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拉拽对比,直观感受两者的差异,积累“操作—观察—归纳”的活动经验。
(二)倡导“问题驱动”,培养高阶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常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教师可通过“提问—探究—交流”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
1.提出开放性问题: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低阶提问,改为“为什么”“还可以怎样”的高阶问题。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提问:“如果长方形的周长不变,长和宽如何变化时面积最大?”引导学生通过列表、计算、归纳规律。
2.小组合作探究:针对复杂问题(如“设计一个最省钱的租车方案”“用长方体盒子包装礼物,怎样摆放最省包装纸”),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不同思路,在交流中优化方法,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四、优化评价方式,关注全面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不止于分数
打破“唯分数论”,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
1.  过程性评价:记录课堂发言、小组合作表现、作业完成态度(如是否认真订正错题、能否主动提问),用“课堂表现积分表”“成长档案袋”(收录优秀作业、探究报告、数学手抄报等)动态跟踪学生进步。
2.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用鼓励性语言反馈——如对内向但计算准确的学生说:“你的计算能力很扎实,如果能在小组里分享你的方法,一定会更棒!”对思维活跃但粗心的学生说:“你的思路很有创意,下次验算时可以试试‘逆推法’,减少错误哦!”
  (二)以评价促改进,精准查漏补缺
1.  及时反馈:作业、测试后当天反馈,针对共性问题(如全班多数人出错的“单位换算”“分数除法计算”),课堂上重点讲解;针对个性问题,单独辅导(如面批作业,指出错误原因并示范正确思路)。
2.  引导自我反思:让学生定期整理错题,填写“错题分析表”(错误类型、原因、改进措施),如:“错误类型:计算失误;原因:没看清运算符号;改进措施:计算后用逆运算验算。”通过反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避免重复犯错。
总之, 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需教师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将知识传授与兴趣激发、思维培养、情感浸润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