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坚守学生立场 回归概念本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的教学实录与思考
作 者:刘映荷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通过教学实录的方式,记录并再现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通过“整合教材,丰富素材,让学生拥有关系的目光”,“对比分类,点拨辨析,让学生领悟比例的内涵”,“亲历过程,抽象概括,让学生深入关系的本质”,充分突出“坚守学生立场,回归概念本质”这一主题,并注重符号意识的培养,学法指导的渗透,有效转化并发展学生数感、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正反比例;概念本质;学生立场;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第二部分内容正反比例。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第二部分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知识中“数量关系”这一主题。教材结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这一知识背景,以文具店中出售彩带的情景引出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思考给定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辨别变化的量,理解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尝试脱离情景,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实现由具体数量关系到一般化抽象模型的转化。
三、教学实录
(一)常规积累,激活经验
师:我们已认识了很多不同的数量关系并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些数量与数量之间有什么变与不变的规律,隐藏着那些与比例相关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读读例子材料,边读边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
生:边看课件边回忆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读材料。
设计意图:整体进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和、差、积、商一定的不同情况的数量关系,不止拘泥于比值一定、积一定的情况,初步感知两种量的一些变化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
(二)观察表达,揭示“关联”
1.初次分类,揭示意义
师:以 S = 60t 为例,当 t发生变化时,S 会如何变化呢?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师:大家都发现了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我们可以这样用向上的箭头表示。那么其它材料中,一种量变化了,另一种量会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观察两种变量之问的变化,分别用这样向上或向下的符号在数量关系式上写一写。
生:学生尝试用向上或向下的符号在数量关系式上写一写,发现时间增加时,高度有时高,有时低。
师:同学们都用符号表达出了两种变量之问的变化关系,仔细观察,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成几类?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生:有3钟变化情况,①③⑤⑧同时增加,②④⑥⑦一增一减,⑨一种增加,一种有时增,有时减。
小结: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一共有三种,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一种量增加,另一种也增加以及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减少这两种情况,最后一种情况到中学会进一步研究。
2.对比分类,凸显本质
师:刚刚我们关注的是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那么这里不变的量有什么特点?请根据式子中不变量的特点,把这两类再次进行分类。
生:①③⑧乘数不变,⑤差不变,②④⑥积不变,⑦和不变。
师:乘数不变也可以改写成商不变,请同学尝试改写。
师:两种相关联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还可以分为积一定,和一定,比值一定,差一定的情况,小学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积一定和比值一定的情况,和一定和差一定以后再进行研究。
(四)引导建模,深化理解
师:关注比值一定(出示表格)当时间t是1时,路程s是60,那就是60/1,60/1=120/2=180/3=240/4……=60。每两个比的比值不变,都是60,所以能组成比例。左边同学验证③n/c=1.5,右边同学验证c/a=4。
生:尝试验证。
师:当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一个量在增加,另个量也随着它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比值一定,我们称这两种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辨析:X- Y =26,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生: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它的比值不一定。
师:关注积一定,当a是1,b是24,那就是1×24,2×12=3×8…=24。积不变,是比例式的变形,可以组成比例。当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一个量在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增加而减少,并且积一定,我们称这两种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辨析: a+b=200,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生: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它的积不一定。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生:变化相同时,比值一定,他们成正比例关系;变化相反时,积一定,他们成反比例关系。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量,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我们可以用字母来概括,如果用x、y表示变量,k表示确定的量,你会用字母式表达吗?
生:正比例关系,x/y=k(一定)k≠0;反比例关系,x×y=k(一定)k≠0。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分类,揭示量的变化规律,加强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辨析。在分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着眼变与不变,尤其关注变化的方向,由“反”凸显“正”,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积一定的情况和比值一定的情况,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建构模型思想。
四、教学实录反思与总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通过个例与枚举、符号与表达、分类与比较、猜想与验证等多种学习活动把学法指导贯穿于始终;相机点拨,关联递进,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与方法结构的形成过程;归纳提炼,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和习得自我较正的学习方法;巩固迁移,发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并获得概念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和构建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获得素养的提升。
(一)整合教材,丰富素材,让学生拥有关系的目光
再者,丰富素材,加深整体感悟。学生的困难在于教材限于篇幅,例子材料非常狭窄单一,而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学生需要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变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因此教学必须要为学生丰富学习材料。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学生就得先认识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所以在课的开始通过多种材料并贯穿全课,高效使用素材,使学生体会变量的存在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对比分类,点拨辨析,让学生领悟比例的内涵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抽象、建模的过程。通过对比分类,深挖概念本质,如通过两个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第一次分类:“同学们都用符号表达出了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仔细观察,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成几类?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通过不变量的特点进行第二次分类“刚刚我们关注的是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那么这里不变的量有什么特点?请根据式子中不变量的特点,把这两类再次进行分类。”通过两次的对比分类,揭示量的变化规律,加强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对比辨析。在分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着眼变与不变,尤其关注变化的方向,由“反”凸显“正”,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积一定的情况和比值一定的情况,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建构模型思想。
(三)亲历过程,抽象概括,让学生深入概念的本质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方法结构的过程,在充分为学生创造主自学习条件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解、分析与反思:“我”是如何学的、过程和方法怎样、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
本课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辨析、比较、归纳、表达,帮助学生学会透过事实材料的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特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由表及里发现本质的数学眼光,在经历运用符号作标记与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和抽象命名中逐步提升学生准确、简练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述水平。学生在经历个例与枚举、分类与比较、猜想与验证等多种学习活动后,每个环节的教学都开展知识与学法的归纳小结,尤其在最后课堂的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较正学习方法,大大增强学法指导的效果。
纵观全课,我们坚守学生立场回归概念本质,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变;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让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相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10.
[3]吴亚萍.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77-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