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体化视野下石湾陶艺文化 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刘海萍
(佛山市禅城区智城学校,广东 佛山 528000)
大
中
小
石湾陶艺文化作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在民间艺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的鲜活载体,蕴含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丰富内涵,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本文将从一体化视野出发,结合佛山市石湾第一小学、佛山市第十四中学、佛山大学等学校的实践案例,深入探讨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一体化视野下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成功探索
(一)小学阶段:兴趣启蒙与文化感知
佛山市石湾第一小学以陶美教育为鲜明特色,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石湾陶艺文化启蒙体系。在兴趣激发层面,学校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陶艺大师走进校园,举办 “陶语匠心”非遗文化知识讲座。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石湾陶艺博物馆,通过近距离观赏历代陶艺精品,直观感受石湾陶艺的艺术魅力。
(二)中学阶段:知识深化与素养提升
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将石湾陶艺文化融入思政课,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课程涵盖了石湾陶艺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艺术鉴赏等多个维度。在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陶艺作品,深入分析陶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解明清时期石湾陶艺的鼎盛,引导学生探究当时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对陶艺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现象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式。在一次 “设计并制作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石湾陶艺作品” 项目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从选题策划、资料收集、设计创作到成果展示,全程自主完成。在选题阶段,有的小组选择以岭南传统建筑镬耳屋为原型,设计陶艺摆件;有的小组则围绕岭南民俗活动 “醒狮” 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石湾陶艺文化的认知,更在团队协作中锻炼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阶段: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
在实践环节,学校鼓励学生深入陶艺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学生们走进石湾陶艺作坊,与陶艺大师面对面交流,了解石湾陶艺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市场需求。基于调研结果,学生们将现代科技、社会热点融入陶艺创作。此外,学生们还针对石湾陶艺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加强品牌建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开展文创产品开发等。这些实践不仅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石湾陶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课程衔接不畅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各学段思政课面临着课程目标衔接不畅的问题。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设定较为模糊,如 “了解石湾陶艺文化” 这一目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界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精准评估。进入中学后,课程直接引入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接受上存在较大困难。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前序学段基础薄弱,学生难以满足高层次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大学阶段思政与陶艺文化融合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课程目标的断层,使得石湾陶艺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难以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链条[1]。
(二)教学资源不足
在师资方面,小学阶段的陶艺教学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缺乏专业的陶艺知识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挖掘石湾陶艺文化的内涵和思政元素。中学阶段由美术教师参与教学,但他们更侧重于陶艺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和引导。大学阶段,虽然具备专业的研究力量,但在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存在不足,如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教学场地和设备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由于场地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陶艺实践教学的需求,且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大学虽然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部分实验室和设备闲置,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和研究价值。此外,目前适合各学段的石湾陶艺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教材相对匮乏,教学资料的开发和整合也不够系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解决课程衔接问题的关键。首先,应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各学段在石湾陶艺文化融入思政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要求,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小学阶段以兴趣培养和基础知识传授为主,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石湾陶艺的基本特点、常见题材和简单制作方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要建立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逐步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在陶艺制作技能教学上,小学从简单的塑形开始,中学学习复杂造型和装饰技法,大学则进行创新设计和工艺改良研究。此外,加强各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课程衔接问题,形成教育合力。
(二)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设计
为解决教学评价难统一的问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在知识掌握方面,考查不同学段学生对石湾陶艺文化基础知识、历史发展、艺术理论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在技能提升方面,关注学生在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平的提高;在情感态度方面,评价学生对石湾陶艺文化的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价值观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践行,以及通过学习所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衔接不畅、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教学评价难统一等诸多挑战,但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指标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石湾陶艺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模式与方法,让石湾陶艺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更多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2]。
参考文献
[1]金媛,于琳瑶,常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5(6): 65-68.
[2]任兴来.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J]. 基础教育课程,2024(3):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