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通过家校共育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双减”背景下通过家校共育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 者:韩 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城关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6650)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技术中心规划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通过家校共育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bdj2022004)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智慧手段开展家校共育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剖析“双减”政策的内涵与目标,结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在信息时代当前家校共育在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策略,旨在为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小学生;信息手段;学习能力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家校共育服务成为既定的教育发展方向。家校共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习能力是小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在问题丛林里突围的根基,对其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在日常学习中,具备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知识要点,迅速梳理知识脉络,从而高效地掌握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学习任务,学习效率显著提高。这种高效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同时,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知识,合作学习促使他们懂得团队协作,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些习惯就像一个个坚实的阶梯,助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稳步前行,对其长远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二)小学阶段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也是塑造和提升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始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思维能力逐步拓展,从简单的形象思维迈向更复杂的抽象思维。注意力的集中时长和稳定性不断增强,记忆力也从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转变。这些能力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倘若能给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学习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们掌握那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技巧,以及激发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困难
部分家长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他们的认知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便是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他们笃定,只有依靠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以及五花八门的课外培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行后,家长内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担忧愈发强烈。一方面,他们习惯了过往通过高强度学习来提升成绩的模式,难以迅速适应“双减”带来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面对孩子突然增多的课余时间,他们完全不知该如何正确引导,无法帮助孩子合理规划安排。于是,便出现了看似矛盾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生在校内的负担减轻了,却在校外又陷入了繁重的培训压力之中。
(二)家校沟通协作不畅
虽然家校共育的理念早已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认可,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秉持的理想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校之间的沟通协作却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传递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偏差,致使学校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与生活习惯,家长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身心发展变化和学习动态,这无疑阻碍了对学生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家校双方在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侧重于知识传授与学业成绩提升,家庭可能更注重品德培养与个性发展,不同的教育思路使得双方难以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最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对家长的指导不足
在“双减”这一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主阵地,理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与导向作用,为家长提供科学且专业的教育指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还能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对家长的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一套系统且完善的家长培训课程,没有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相关活动也极为匮乏,很少组织家长参与教育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这就使得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无法从学校获取有效的帮助,难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从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四)家庭学习环境营造不佳
家庭学习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肥沃的土壤对于幼苗茁壮成长的意义。然而,现实中部分家庭的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在这些家庭里,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家中鲜少能看到书籍的身影,也没有安静的学习角落。家长忙于工作或自身事务,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不足,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与鼓励。当孩子需要安静的学习空间时,可能面对的是嘈杂的环境;需要购买学习资料时,也得不到及时的支持。此外,家长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比如,家长沉迷于手机娱乐,却要求孩子专注学习,这种双重标准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双减”背景下通过智慧手段开展家校共育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通过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利用信息化现代手段推进家校共育,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目前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向外拓展的重要抓手。以下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法:
(一)构建信息化家校沟通平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政策宣传的重任,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通过微信、QQ等工具,教师和家长可以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日常生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家长学校”课程,分享家庭教育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家长深入宣传“双减”政策。
在线家长会:定期组织线上家长会,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动态和学生在校表现。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教学视频、电子书籍和互动课程等资源,方便家长和学生随时访问。
(二)丰富教育资源与学习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协作
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教师可以录制微课、教学视频等,上传至学校在线教育平台,供学生和家长自主学习。例如,在特殊时期,教师通过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在家进行预习和复习。
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服务等内容,家长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
生活化与情境化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主力广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家校共育形式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动。亲子在线共读活动:利用电子阅读平台,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并在线分享读书感悟。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线上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走出教育误区。内容精心设计,深入剖析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到情感世界的丰富变化,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围绕学习方法指导,分享诸如时间管理、高效记忆、思维拓展等实用技巧,助力孩子提升学习效率。还会着重讲解亲子沟通技巧,包括如何倾听孩子心声、有效表达观点、处理亲子矛盾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多样化学习活动: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背景下,家长更应承担起引导孩子合理规划课余时间的重任。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巨大,家长要巧妙引导,通过制定清晰的时间规划表,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避免孩子沉迷其中。组织线上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积极鼓励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像清晨的慢跑、周末的篮球比赛,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多开展家庭阅读活动,共同沉浸在书的海洋;支持孩子学习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让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中丰富精神世界,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提升家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经过调研家长的切实需求,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实际情况,精心打造一套全面且系统的家长培训课程体系。
定期培训:学校组织信息技术培训讲座,帮助家长和教师熟练掌握常用教育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
建立互助小组: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互助,提升双方的信息技术能力,确保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家长会主动积极找资源助力力孩子学习能力提升。最为突出的是通过“幸福家”小程序的落地运用,广大家长在“幸福家”开拓了多种学习活动,以孩子为主的小组的学习活动、以家长及社区为主的小组读书活动,以学校及政府合作为主的宣传活动,组建了家庭读书会、公益手拉手等学习形式影响更多的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家长教育手记集结成册,也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集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家校共育评估体系
多元评价主体: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等多方参与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
多样化评价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环境
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打破教育断档,形成育人全链条。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链接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结论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家校共育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双减”背景下,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加强家校沟通协作,强化学校对家长的指导,完善家校共育评估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动态环境形成,尤为重要。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共育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淑红.“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20):31-33.
[2]苏晓玲,魏万相.“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20):53-55.
[3]王水平,黄楚婧.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矛盾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11):277-280.
[4]何国权,郭敏峰.“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27):11-13.
[5]祁梅青.“双减”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策略分析[J].智力,2024,(19):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