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创新·协同: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虞山文化课程探究
作 者:沈慧萍
(江苏省常熟市兴福中心小学幼儿园,江苏 常熟 215500)
大
中
小
本文系江苏省常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虞山文化主题课程建构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502230。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园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秉承“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协同推进”的发展原则,在历经园部草拟、多维度民主论证及科学修订,明确将“打造生态美园、建构兴福社区、深耕虞山文化课程”作为园所建设的三大核心目标。其中虞山文化课程作为引领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载体,成为我们重点推进的特色项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虞山文化课程
虞山文化课程是一个内外融合的教育体系:内蕴“小虞山文化”,即基于园所自身条件,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空间,包括虞山脚下的户外探索区域、浸润本土特色的室内共享空间及灵动多元的班级学习场域等;外延“大虞山文化”,即整合园所周边虞山社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如山水地貌、植被景观)与人文旅游资源(如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形成立体化的教育资源网络。该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支架,致力于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成长支持,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新路径。在课程实施通过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游戏、亲子活动、仪式活动等多路径实现育人目标。
一、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感悟虞山文化。
在集体教学活动小班社会活动《腌制萝卜干》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将种植园地里吃不完的萝卜腌制成萝卜干,引导孩子感受食物制作形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了解这种传统腌制萝卜干的方法,让他们能潜移默化地体验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美食制作方式;在青年教师实践课美术活动《虞山人家》中,教师带着大班孩子感受水墨这种传统绘画形式,并用手中的纸和笔画出了我们虞山的美丽乡村;在微型课题展示课中,教师们还能将一些稍成熟的虞山文化课程中的集体活动进行展示,让虞山文化课程走出幼儿园。
二、以区域活动为媒介,感受持续发展。
以“追‘竹’乐”为班本课程,“竹”为资源渗透于班级的各个区域,走进班级,随处可见的竹制品以及幼儿收集的竹筒、竹管,在美工区里开展画竹、装饰竹筒、竹节小人等多种游戏,在阅读区,幼儿专注地阅读大家搜集来的关于“竹”的绘本,并积极创作属于自己的“竹”绘本,制作好的绘本还通过分角色进行表演等;科学区他们探索竹筒沉浮、生活区用竹片进行编织、建构区竹管搭建等。通过区域游戏,幼儿对于竹子的经验尤为丰富,同时,在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也感受到竹这一种材料在各个游戏区域的一种可持续性地玩法,亦可谓是一种深度的学习正在进行时。
三、以户外游戏为载体,促进持续发展。
经历户外游戏大搬迁后,枇杷林里的开设了“福福文创街”,进行文创集市的游戏。枇杷林与轮胎区相串联成为孩子们晨间运动“枇枇运动营”,同时伴随着枇杷树的逐渐长大,现在枇杷林已摇身变为我们开展户外游戏的场地,一个融合写生、游戏、运动的天然户外游戏场孕育而生,教师们正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挖掘“枇杷林”大游戏场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使户外游戏持续发挥育人功能。
四、以亲子活动为契机,家园社协同发展。
结合虞山传统节日“三月三”开设了远足课程、“世界读书日”开设阅读课程、“劳动节”开设手工制作课程。远足课程,重点在于挖掘传统节日“三月三”独特的教育内涵,通过寻访古迹、名人,踏青、登高等活动,带领幼儿走进虞山。课程开展从前期与家委会成员的探讨到实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亲子远足课程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自然、走进虞山。结合“世界读书日”开设阅读课程,重点在于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经典阅读的内容选择、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策略等进行研究,开展“常熟闲话我来讲”“方言童谣我来念”活动,鼓励孩子争当方言传承人,学讲、学念、学唱方言童谣,传承家乡文化。“劳动节”开设手工制作课程,将亲子制作的作品布置成亲子作品展等。
五、以节庆课程为媒介,传承虞山文化。
在我园节庆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通过“萌发过传统节日愿望—感知体验和谐的传统节日氛围—探索亲历动态的传统节日过程—表达表现共生的虞山传统节日文化”等四个阶段推进节庆课程,让幼儿亲历、创生节庆课程的全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等,还有创生的“虞山春耕节”、“虞山秋收节”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四季的轮回、节庆的轮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节庆体验。
课程评价是我园开展虞山文化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课程评价发挥着优化课程架构、促进幼儿、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评价主体来说分为以下四种评价:
(一)关注过程性导向的儿童评价
虞山文化的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将幼儿、家长、教师互融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其中儿童评价包括自评、互评与他评。自评包括对自己的作品评价、游戏心情评价、自理能力评价和每个主题的自我能力评价等。幼儿的互评及他评包括幼儿用一定的符号或绘画表征的形式对其他幼儿的自理能力及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二)驱动型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
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有助于课程的生长,众所周知,教师是课程的第一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评价直接关系了课程的生命力。虞山文化课程中的教师评价包括教师对幼儿活动、幼儿作品、幼儿能力的评价,还包括倾听记录、观察记录、幼儿素质发展评价等过程性评价。
(三)提升课程质量的园级评价
园部将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反馈机制。园级日常的评价关注课程本身的适宜性,从实际出发,通过集体智慧不断优化虞山文化课程。通过园部随堂听课评定活动优良率,利用《幼儿园环境评估量表》评估班级游戏环境、并围绕活动中的“真问题”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从而推动虞山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实现幼儿园课程、儿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虞山文化课程的建构,是对“以文化人、以境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始终相信,幼儿的成长始于对生活的感知——一片落叶、一块顽石、一场民俗活动,都可能成为开启探索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蔡萍;丁卫丽.生态理念下幼儿园节日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22(03)
[2]涂馨月.将蓝衣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