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太极桑叶面加工厂生产设备 改造关键技术及产品设计研究

太极桑叶面加工厂生产设备 改造关键技术及产品设计研究

作 者:刘 军1 张岭江2 (1.重庆刘亦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9000,2.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摘   要:本研究针对传统桑叶面生产问题,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自动供面粉系统开发气力输送与视觉监控技术,混合均匀度提升至98.5%。自动供水系统集成多参数反馈控制,水温波动控制在±0.3℃,面团吸水率标准差降至0.12%。创新面头粉碎梯度利用工艺,采用超微粉碎-静电分选技术,金属杂质残留量低于2ppm,添加比例升至15%。包装系统设计高阻隔复合膜,透氧率低于3cc/m2·day,标注桑叶多酚含量及降血糖功效。改造后,生产线综合效率提升38.7%,原料损耗率降至1.2%,产品货架期延长至180天。

关键词:桑叶面;自动供面粉;自动供水;出水调控;面头粉碎;包装系统改造;产品设计
引言
桑叶面作为富含膳食纤维与黄酮类物质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9.3%。然而传统生产方式面临设备适配性差、过程控制滞后、资源循环薄弱等核心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同质化严重。现有生产线缺乏针对桑叶粉特性的专用设备,混合不均、水温波动大、面头回用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此外,产品设计未能凸显桑叶面的功能特性,市场竞争力不足。本研究通过系统性设备改造与技术创新,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解决工艺控制粗放、资源浪费及产品同质化问题,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行业现状分析
桑叶面作为富含膳食纤维与黄酮类物质的功能性谷物制品。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市场规模近年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但传统生产方式面临瓶颈制约其规模化发展。
现面条生产线主要针对小麦粉设计,未考虑桑叶粉高纤维、低筋度的特性。研究表明桑叶粉与小麦粉混合不均匀度达17.4%,导致产品质构松散、断条率达5.3%。问题源于自动供面粉系统缺乏原料适应性调节功能,传统螺旋输送机输送桑叶粉易结块残留。
生产过程中,自动供水系统与出水调控技术缺失导致关键参数失控。人工调节水温偏差超过±4℃,使得面团流变特性波动,弹性模量变异系数达18.7%。实验表明水温每偏离1℃,面团吸水率变化0.7%,蒸煮损失增加2.3%。
面头粉碎系统效率低下,锤片式粉碎机粒度分布跨度D90/D10大于3.5,金属杂质残留量达38ppm,回用比例仅10%,年原料浪费超150吨/生产线,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行业亟需技术升级:自动供面粉系统引入气力输送与AI视觉监控;自动供水系统集成多参数反馈控制,水温精度±0.3℃;面头粉碎系统开发超微粉碎-分选一体化设备,回用率超过95%;包装系统采用高阻隔复合膜,透氧率低于3cc/m2·day,货架期延长至180天;产品设计融入功能宣称与智能溯源,标注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60%)及桑叶产地信息。
通过以上创新可实现三重突破:开发首套桑叶面专用智能装备集群,申报发明专利4项;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2%,加工成本下降18%;建立面头资源全量回用体系,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76%。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桑叶面加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上展现出技术精细化与跨学科融合趋势。
自动供面粉系统领域,德国Bühler集团MultiAir气力输送系统以8-12m/s风速负压输送,结合AI视觉检测实现结块物识别精度达98%,残留量低于0.1kg/m,粉尘浓度控制在5mg/m3以下。但针对纤维含量超过8%的桑叶粉,流动性优化研究不足。
自动供水与出水调控领域,日本的模糊PID水温控制算法在乌冬面生产达±0.2℃精度,综合考虑面粉蛋白质含量、水温和环境湿度等因素。美国Purdue大学发现水中Ca2?浓度每增加50ppm,面团弹性模量下降7%,但未涉及桑叶粉多酚类物质对水流变特性的影响。
面头粉碎与回用领域,意大利Pavan集团GrainO粉碎机的三级粉碎工艺可将面头粉碎至D90小于50μm,回用比例15%且断条率低于1%。英国Sortech公司EddyX涡电流分选器对非铁金属杂质去除率超99.9%,但设备成本高达12万欧元/台。
包装系统改造领域,美国Amcor公司Ascend高阻隔膜透氧率低于2cc/m2·day,货架期延长至200天。韩国KAIST的NFC温度记录标签误差控制在±0.5℃,但成本较高未大规模应用。
产品功能性设计领域,欧盟EFSA批准桑叶提取物用于血糖控制,澳大利亚CSIRO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将桑叶多酚包埋率提升至92%,但桑叶面质构与营养协同优化的系统性研究缺失。
总体而言,国外在通用食品加工技术上有优势,但在桑叶面专用设备适配、高纤维物料处理、低成本智能包装等领域存在技术缺口。未来需结合桑叶面原料特性开展跨学科攻关,推动产业高效化、功能化、智能化升级。
二、生产设备及产品设计问题分析
(一)供粉系统问题
现螺旋输送系统存在技术缺陷,输送管道死角残留达0.8kg/m,批次交叉污染风险指数0.42。同时单位输送电耗0.18kW·h/t,比先进气力输送系统高35%。作业过程粉尘浓度超标4.7倍,车间PM10浓度达150μg/m3,超出标准限值。增加爆炸风险,造成原料年损耗超3.5%。
(二)供水控制问题
传统人工调节致水温波动达±5℃,流量偏差±8%。实验显示水温偏离设定值1℃面团吸水率变化0.7%,直接影响面筋稳定性。产品硬度值波动范围28-36N,弹性模量变异系数18.7%。
(三)面头处理问题
现锤片式粉碎机粉碎粒度不均,D90大于800μm且跨度SPAN为1.86,金属杂质38ppm,。导致回用面头添加比例超过10%时,面条拉伸强度下降19%,蒸煮损失增加2.4%,年原料浪费量达150吨/生产线,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四)包装系统问题
现PE包装透氧率超15cc/m2·day,透湿量达8g/(m2·d),桑叶黄酮类物质在货架期内氧化降解率超31.7%,保留率仅68.3%,产品含水率升至14.7%,微生物超标风险增加6倍。78%消费者无法通过包装获取原料信息,经市场调研未集成时间-温度指示器导致冷链断链事故率达12%。包装袋热封强度18N/15mm;抗穿刺强度小于8J,运输破损率1.5%,仓储堆码超过5层塌包率37%,年经济损失超80万元。
(五)产品同质化问题
现包装未凸显桑叶面特性,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60%、膳食纤维含量6.2g/100g等,缺乏低GI值标识,76%消费者难区分产品差异。加工中桑叶多酚损失42%,根据HPLC检测数据,热敏感成分在高温干燥阶段降解率超28%,贮藏期间功能成分保留率每月下降3.8%,生物利用率不足50%。
三、生产设备设计改造方案
(一)精准供粉系统升级
采用负压气力输送技术解决传统残留污染与能效低问题。通过雷诺数确定最佳输送风速12-15m/s,设计变径管道减少阻力损失与旋风分离器实现99.2%固气分离效率。引入AI视觉监测模块,基于ResNet-50模型开发结块识别算法,实时检测0.5mm以上面粉团聚物,准确率98.7%。输送终端安装微波水分仪,实现含水率在线监测。系统残留量降至0.06kg/m,粉尘浓度稳定3mg/m3内,单位输送能耗降低42%。
(二)智能供水系统创新
针对人工调节致水温波动问题构建多参数耦合控制模型,将桑叶粉添加量、面粉蛋白质含量与环境温湿度纳入供水决策体系。采用改进型PID控制,积分时间常数18秒,微分作用系数1.8,使精度提升至±0.3℃。配置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与板式换热器,实现2℃/s快速调温。安装强酸型离子交换装置,将水中Ca2?浓度8.2mg/L,改善面筋形成速度,使面团含水率标准差0.12%,拉伸阻力CV值缩小至4.3%。
(三)面头梯度利用技术
开发三级粉碎-分选工艺:粗碎面头至3mm以下;细磨得D50=45μm粉体;超微球磨制备D90<20μm原料。集成涡电流分选器与X光检测仪,去除≥99.9%金属杂质。回用粉体经双螺杆挤压机复配,添加比例提升至15%,蒸煮损失率稳定5.8%内。年减少面粉浪费128吨,节约耕地56亩,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23万元/年。
(四)功能包装系统设计
基于桑叶活性成分易氧化特性,研制PET/AlOx/CPP高阻隔复合包装材料。检测透氧率<3cc/m2·day,紫外线阻隔率>95%,货架期延至180天。集成智能标签系统NFC芯片存储12项生产数据,扫码响应时间<0.3秒;时间-温度指示器通过酶促反应显色,累计受热超200℃·h时由绿变红,实现保质期可视化。市场测试显示新包装产品溢价率达35%,消费者扫码查询率升至82%。
四、系统实施效果验证
设备改造后,生产线综合效率提升至81.3%。故障时间减少64%,日均有效作业时长延长3.2小时。单位时间产量提高至177kg/h,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升至97.3%。面头回用率提升至96.5%,年减少原料浪费126吨。金属杂质检出率降至0.002次/班,产品硬度值稳定32±1.5N,弹性模量提升19%。新包装使货架期延至180天,黄酮类物质保留率超90%。
五、结论与展望
首创桑叶面专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精准调控。建立面头资源全量回用体系,破解行业共性难题,开发新型包装解决方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已在国内3家龙头企业成功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600万元。未来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远程运维平台,研究桑叶面专用工业互联网标准,探索"智能化设备+共享工厂"新型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关于加快推进粮食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Z]. 2022. 
[2]GB 1488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S].
[3]张华, 李伟, 王丽. 食品科学, 2021, 42(5): 1-8.
[4]刘洋, 陈明. 包装工程, 2022, 43(10): 56-62.
[5]Bioactive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mulberry leaf extracts
Chen, X., Zhang, Y., & Wang, L. (2020).?Food Chemistry, 316, 126297.
[6]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for dough water content adjustment in noodle production
Wang, Q., Li, H., & Zhang, T. (2019).?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45, 12-20.
 
作者简介:
刘军,出生年月:1974年2月性别:男,籍贯:重庆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经理研究方向:工业制造从事的工作:工业制造。
张岭江出生年月:1984年4月性别:男,籍贯:重庆市民族:汉族,学历:博士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从事的工作: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