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灵寿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灵寿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作 者:栗岩明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共灵寿县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500)

 摘   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发展灵寿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村域优势;创新;帮扶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灵寿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一)利用村域特色,发展旅游产业
灵寿县自然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有较为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地理条件。陈庄镇以横山岭水库为轴心,陈庄歼灭战纪念馆为基点,附近村庄发展红色教育、休闲观光旅游业,不断提高较其他县来说的相对优势。南营乡有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漫山花溪谷、锦绣大名川、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优质旅游名片,以乡村旅游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发挥村域优势,发展种养殖业
塔上镇依托红薯深加工项目,由李家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牵头,吸纳9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资金或红薯等形式入股成立了联合社,大力发展红薯特色产业,先后建立了红薯育秧基地、红薯加工厂、红薯交易市场和250吨红薯窖,带动村集体有效增收。慈峪镇黑山村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油菜,每亩可收益1500元,效益可观。
(三)盘活集体资源,创新发展路径
农村集体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创新利用方式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路径。一是盘活集体土地。南寨乡北寨村与村民合资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冷库,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姜、香菜等农产品,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实现了集体与村民双增收。燕川乡东庄村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包装厂、养猪场,成为新的增收点。二是对集体收入再投资利用。岔头镇岸沟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创新利用方式,将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转租土地获得的数百万资金投入到城市发展投资银行,保障村集体稳定收入。
(四)利用帮扶政策,发挥区域优势
灵寿县120个脱贫村均建立了帮扶产业,在帮扶脱贫户的基础上,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市县相关部门、驻村工作队结合职能职责,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了结对帮扶,为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提供了保障。例如,慈峪镇西柏山村、北伍河村充分利用帮扶措施,兴建起养羊场、服装厂及物流仓库,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较稳定来源。
(五)搭乘网络快车,发展电商经济
随着时代经济发展,电商经济发展势如破竹,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新的增长点。例如,南营乡团泊口村通过“村集体固定投资+村民集资入股”的模式,建设乡村振兴直播实训基地及1000平米分拣中心,组织定期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电商农业。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经济收入形式单一 
经营性收入不足,多为租地合同一次性收入。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村级集体固定资产、资源的租赁收入。除集体土地承包转让收取租金外,可盘活利用的资产、资源较少,其他形式的经济实体极少。此外,村集体绝大部分不动产已流转给他人承包,一次性或按年度收取租金,实际可支配土地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脱贫村和非贫困村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不一致,特别是对非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投入的需求难以满足,造成脱贫村和非贫困村的发展不平衡。“无米下锅”与“有菜难做”两极分化。“无米下锅”主要体现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少的村,资金、政策有限,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启动资金,项目难以开展。“有菜难做”主要表现为收入较为丰富的村每年会有征地补偿、公益林补贴等收入,但是村集体不知道怎么“钱生钱”,也不敢花钱,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现象。
(三)村集体资产总量小、基础弱 
主要表现在可利用资源较少,产业链不完善。一方面多数村的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已全部包产到户到组,村集体没有资源资产可以利用。一些优质资源被低价租售,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还有部分村级组织一无村办集体企业,二无集体控制资源,三无集体财产。另一方面,近些年因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投放而形成的一些资产散落闲置在各地,不能加以充分利用。
三、发展村集体经济对策及建议 
(一)盘活现有优质资源,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是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地区,立足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项目,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改变过去家庭式的分散经营,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的发展形势。与此同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提升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在山区乡镇,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旅游开发,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研学等深度融合。二是推动村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二)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结对帮扶
一是可以进行资源平衡倾斜,解决非贫困村一些资金来源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利用一些政策优势来推进村集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项目,让“巧妇为有米炊”;二是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将发展经验、先进理念传输给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脱贫村的发展有先进地区的帮扶,非贫困村也可以学习脱贫村的好的经验做法,盘活手头的资源、资金,活用、吃透政策。
(三) 加大扶持力度,稳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力度。对于有启动项目想法却缺少“第一桶金”的村,支持在专家研判、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帮扶力度,助力项目落地。各级财政每年可以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鼓励从税收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二是丰富形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发展村集体经济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的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各界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
一是跳出传统生硬教育模式。可采用“小饭桌谈话”、外出实地考察等方式切实有效地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员,不断完善村干部薪酬制度,拓展村干部晋升渠道,构建完善的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梳理干部思想形成合力。及时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定期召开讨论会议,帮助村两委班子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同时加大对村级班子成员经营管理和经济发展知识的培训,组织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意识。三是强化农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总之:强化对农民的激励和引导,提升农民的行为效能,从而有效促进农民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