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资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思考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思考

作 者:贾玲玲 李新星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全程育人的有效工程。本文从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张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诚信教育过程当中,做到物质上切实帮助学生,在精神上教育培养学生,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资助;资助育人;困难学生

  Abstract:Currently,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ed work is an effective engineering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will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university-funded work, analysis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llege-funded educating people, advocating of the the universities funded educational work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we promise to give students material help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university funded .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funded; funded educating people; difficulties student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渐加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引起国家、社会、高校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地方和高效不断健全完善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切实的帮助。高校资助工作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它还反映到学生的性格、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问题。高校资助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保障问题,而是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程相结合,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实效作用。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1. 我国高校资助渠道为政府支持与社会资助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的渠道主要为政府支持与社会资助。其中,更多的侧重政府支持,教育部、财政部及地方相关部门一直在完善高校资助体系与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建立了包含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学生生源地及国家银行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的资助体系,最大程度的确保所有学生顺利入学,并能够完成大学的学业。
高校资助的重要渠道是社会资助,鼓励民间人士捐资助学,形式较多样,分为个人资助与团体资助;内容也更加复杂,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等,社会资助是高效资助的部分来源。
2. 我国高校资助理念为教育与资助相结合
我国高校教育坚持教育公平,在推进高等教育的过程当中,秉持着“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辍学”的宗旨,使学生享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资助与支持,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养成勤勉自强的作风,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有才青年,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奉献他人。
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不够完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但是区分家庭经济困难各地方民政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实际执行中有很大难度,无法准确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仅靠学生入学时的“家庭情况调查表” 或者生源地相关部门的证明,在每一年入学之初就要进行审核评定,学生与辅导员的观察鉴别能力有限,这些做法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依靠学生家庭当地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虽然相对正式,但仍无法避免极少数弄虚作假的学生,占用其他学生的困难学生名额,享受着国家和高效的相关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界定一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问题。贫困程度关系到资助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和资助力度,又关系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仅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区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类,而这种仅从经济概念出发的划分就显得有些粗糙。对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类型的界定越详细、越科学、越清晰、越量化,就会越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资助工作及相应的育人工作。
2. 高校资助措施不完善,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近几年的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效大部分是直接给受助学生现金或物质补助,这可以解决困难学生的物质之需,却很难提高受助学生的能力及感恩意识,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强自立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在校过程中还可能引发例如自卑、自弃等心理问题,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自卑感强,上进心不强。部分学生把获得资助看成理所当然,对学校、学院、班级工作也是漠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能获得多少资助。这种不良情绪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其长期发展相当有害,也并非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所在。
3.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重心大部分偏向经济资助,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对学生的生活压力有很大的缓解作用,但学校在资助学生之后没有有效地监督机制,无法确定是否真正帮助了有需要的学生,机制不全,对受助学生缺少动态管理和监督。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资助法律法规,大学生资助存在一定的漏洞,个人诚信系统也没有完善,受资助对象缺乏诚信拖欠银行贷款或逃避应该承担的义务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三、高校资助工作思考与建议
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学校能否获得准确可靠的学生家庭情况信息是工作的关键点。首先要规范认定标准,形成规范的评定体系,并尽量量化指标,确定有效地资助有需要的学生。认定标准可使用打分量表及评价量表,由班级同学、辅导员来综合评价。其次规范认定流程,学生可上交材料进行申请,进行班级年级学院的民主评议,并为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了解学生动态情况。学生一经认定,持续时间大概为一年左右,可以进行年中考核,学生再次评定,评定的范围可结合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公益活动等,根据评定结果及报告适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2. 促进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相结合
针对高校中存在的一部分受助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上进心不强等问题,高校资助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受助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等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资助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避免产生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心态。开展学校开设有关资助的相关课程或培训,使学生了解国家、社会与学校的资助政策及实施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多与困难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争取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自强自立,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3. 加强高校资助工作监督机制
高校资助部门的监督机制与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倡资助工作与流程透明化,让社会与家庭了解学校资助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高校总结资助工作经验,完善资助体系,将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起来,做到切实有效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的目的所在,学会诚信做人做事。
坚持高校资助工作公正公平公开,这是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标准与原则。首先我们要坚持资助工作制度设计的公正公平公开,召开民主会议,吸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修改建立相关制度。其次,是实施过程当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越来越复杂,资助的需要程度不好测评,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工作落到实处,也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所需要的帮助。最后是后期监督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评定工作完成后,需要将能够公示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可以通过固定咨询举报电话、监督信箱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资助工作当中来,形成学校资助部门与学生互相监督的局面,进而互相理解,促进学生个体的进一步发展。
4. 提高高校资助育人方式多元化
高校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并结合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传统方式进行学校资助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不单单是单向的“给予”的角色,要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懂得付出,例如:竞赛、创业机会、科研工作等。另外还可以结合社会资助的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多接触他人,锻炼学生意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培养创新能力,做到真正的自强自立。将高效的人才培养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关系到高校、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制度与措施需要不断的完善,高校需要结合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资助工作。完善认定规范、多元化的进行资助工作,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晓琼,徐红. 找准教育切入点,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2]Rupert W.Aiding Students, Buying Students: Financial Aid in America [M]. Nashville: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2005:56.
[3]徐德力,李纪月.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现状与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
[4]贺柳.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困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5]史军伟. 和谐校园下高校资助工作思考[J].时代报告,2011.06
[6]宋娟,姜海洋,王文丽,马瑞时. 中外高校资助工作比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7-120
[7]高菲斐.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和谐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1.06
[8]车荣华. 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1.05
[9]乔孟涛,高彦君,赵晶晶. 高等院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10]徐德力,李纪月.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现状与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
作者简介:贾玲玲,女,1986-  ,吉林松原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生涯发展规划、心理咨询,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新星,女,1982-  ,山西汶水人,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规划、心理咨询,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