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与防控措施

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与防控措施

作 者:邢清华 (河北石家庄灵寿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加强对禽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和防控技术,以促进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与防控措施。

关键词:大肠杆菌;机理;损伤;途径;措施
一、引言
家禽养殖业在全球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禽大肠杆菌病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禽大肠杆菌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不仅影响家禽的生长性能、繁殖能力,还会降低禽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成本,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禽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一)毒力因子
1.菌毛
菌毛是禽大肠杆菌重要的粘附结构,常见的有1型菌毛和P菌毛。1型菌毛能介导细菌与家禽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使细菌牢固附着在宿主细胞上,开启感染进程 。P菌毛则主要介导细菌与泌尿系统上皮细胞的粘附,在引发家禽泌尿系统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
2.毒素
内毒素,即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当禽大肠杆菌感染家禽后,内毒素会释放到家禽体内,激活宿主的免疫细胞,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内毒素可导致家禽发热、白细胞增多、血管内皮损伤,严重时引起休克和死亡 。此外,部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还能产生外毒素,如肠毒素。肠毒素作用于家禽肠道上皮细胞,改变细胞的离子转运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液体分泌增加,引发腹泻症状。
3.铁摄取系统
铁是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元素,家禽体内的铁主要以结合态存在,难以被细菌直接利用。禽大肠杆菌进化出了高效的铁摄取系统,如合成铁载体。铁载体能够与环境中的铁离子紧密结合,形成铁 - 铁载体复合物,然后通过细菌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入细菌细胞内,为细菌的生长提供铁源,增强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能力。
(二)感染途径
1. 呼吸道感染
家禽的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当禽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空气中存在大量含有禽大肠杆菌的尘埃、飞沫时,家禽吸入后,细菌可在呼吸道黏膜表面定植。呼吸道黏膜纤毛的运动原本可以清除外来病原体,但如果细菌数量过多或家禽免疫力下降,细菌就会突破呼吸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组织,引发呼吸道炎症,进一步扩散至全身,导致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
2.消化道感染
家禽通过摄入被禽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细菌进入消化道后,首先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肠道内的环境适宜细菌生长,且家禽肠道黏膜表面存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受体,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和定植。部分毒力较强的菌株能够突破肠道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性感染,同时破坏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家禽出现腹泻、消瘦等症状。
3.垂直传播
在种禽感染禽大肠杆菌后,细菌可通过卵巢、输卵管等生殖器官感染种蛋。当种蛋孵化时,幼雏就会被感染,这种垂直传播方式不仅会导致雏禽早期发病死亡,还会在禽群中持续传播病菌,增加疫病防控的难度。
(三)对家禽机体的损害
1.肠道损伤
禽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细菌及其分泌的毒素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脱落,使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这不仅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还会使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同时,肠道黏膜受损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分泌增加,出现腹泻、肠炎等症状,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
2. 败血症
当禽大肠杆菌突破家禽机体的局部防御机制,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发败血症。败血症会导致家禽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受损,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羽毛松乱等全身性症状。细菌在血液中释放的内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导致家禽死亡。
三、禽大肠杆菌病防控措施
(一)优化饲养管理
1.合理的饲养密度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是减少禽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禽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家禽之间接触频繁,容易传播病菌。一般来说,应根据家禽的品种、日龄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养密度。例如,雏鸡在育雏初期,每平方米可饲养30 - 50只,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饲养密度 。
2.适宜的环境条件
保持禽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对于家禽的健康至关重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家禽产生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不同日龄的家禽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1 - 3日龄的雏鸡适宜温度为33 - 35℃,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逐渐降低。湿度应保持在50% - 70%之间,湿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湿度过低则会导致家禽呼吸道黏膜干燥,防御功能下降。良好的通风可以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3.优质的饲料和饮水
提供营养均衡、品质优良的饲料是增强家禽抵抗力的基础。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满足家禽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要确保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避免饲料发霉变质。发霉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霉菌毒素,会损害家禽的肝脏、肾脏等器官,降低免疫力。饮水也是家禽健康的关键因素,应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细菌在饮水中滋生繁殖。
(二)疫苗防控
1.疫苗种类
目前,用于预防禽大肠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灭活疫苗是将禽大肠杆菌经过培养、灭活后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但免疫效果可能受到菌株血清型的影响 。亚单位疫苗是利用大肠杆菌的某些毒力因子或表面抗原制备而成,具有纯度高、副作用小等特点,但生产成本较高。
四、结论
禽大肠杆菌病给家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深入了解其致病机理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基础。通过优化饲养管理、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开展生态防控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