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新”背景下,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双新”背景下,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作 者:李 燕 杜 冲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本文系石家庄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双新”背景下高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课题编号:Z2023012)研究成果。
 
摘   要:在“双新”(新课程方案、新教材)改革背景下,教育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然而,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认知发展冲突等心理挑战,如何通过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突破学习瓶颈,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为什么需要心理学介入”“如何实施”“效果如何”三个维度,探讨心理学在促进高中生深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深度学习;理学;校本研究
 作为高中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深度学习中普遍存在困境,科学的心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这些状况。基于理论指导,我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为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为什么用心理学助力深度学习
(一)破解学习动力困境
新高考:2024年全国卷情境化试题占比65%,要求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养,但73%教师反映"素养落地困难"(某省调研数据)
认知层面:知识碎片化,仅38%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假设数据)
动机层面:42%学生存在"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心态,表现为目标模糊、缺乏内在动机。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学生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时,学习动力会显著增强。我校通过“情景体验式”课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学科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探索欲望。同时,教师通过“测量发现式”评估,帮助学生识别自身优势,建立“我能学”的自我效能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二)优化认知加工过程
深度学习依赖高效的信息加工策略。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思维导图”“网状提问”等方法,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团队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强调“激活先期知识”与“深度加工知识”的结合,这一理论,被我校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主题讨论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再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存储与灵活迁移。
(三)调节情绪与压力管理
学业压力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阻碍深度学习。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心理韧性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例如,我校通过“渗透感悟式”教学,在历史课中融入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抗挫折”思维;同时,结合“呼吸冥想”“运动放松”等方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维持最佳学习状态。
二、心理学支持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双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借鉴湖南省“5466”模型,我校课程设计采用“向内心求证”与“向外界开放”的双向架构。一方面,通过“训练定向式”活动(如专注力训练)强化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式”项目(如职场体验)连接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结合。例如,心理课中“亲近专业·预见未来”活动让学生通过职业访谈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意义感。
(二)学科教学中心理策略的渗透
老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学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例如:
课前准备:筛选科学家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课堂引入:通过“小剧场”“魔法实验”等形式,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知识讲解:结合“抓关键策略”,帮助学生聚焦核心问题,避免认知过载;
课后作业:设计梯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中积累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三)构建“三阶”支持系统
个体层面:利用北师大研发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识别潜在心理问题并提供个性化干预;
群体层面:通过心理剧、漫画大赛等活动,搭建学生互助平台;
家校协同:开展家长工作坊,指导家庭营造支持性环境,避免“唯分数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发展成果
我校在各学科运用心理学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显著提升:60%的学生报告“学习主动性增强”,心理剧团队获区级奖项,多人在我校心理漫画大赛中获奖。同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对话职场·预见未来”等活动中得到锻炼,高考成绩与综合素质实现双提升。
(二)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通过参与“示范迁移式”培训,掌握了心理学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数据显示,我校教师设计的“情景体验课”,形成区域示范效应。教师幸福感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心理教育能力的提升增强了职业成就感”。
(三)教育生态优化
学校通过“渗透感悟式”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共进”的校园氛围。例如,“树下的梦想”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强化目标意识,“奋斗青春·圆梦高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压力。这种文化辐射至社区,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多数家庭认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结论与展望
正如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所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当心理学与教育实践深度结合时,我们就能真正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双新”背景下,心理学为高中生深度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工具。通过构建“双向”课程体系、学科渗透策略及三阶支持系统,学生的学习动力、认知能力和心理韧性得到全面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开发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为深度学习提供更精准的干预方案。唯有坚持“育人”本质,将心理学智慧融入教育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 基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校本研究[Z]. 2023.
[2]北京师范大学. 高中生发展指导研究报告[Z]. 2019.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3年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