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初探

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初探

作 者:1丁 毅 2杨鉴福 3杨 (1、2贵州理工学院 550003 3贵州大学 550025)

[摘  要]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尤其是新建的理工科院校,没有更多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从零开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培养特点、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及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对策等几个方面对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探讨,对构建一所新建的理工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及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建理工院校 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专业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兼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知识进行传授、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言谈、修养,成为内在品格,从而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得以潜移默化的重要环境和氛围。
理工科院校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同时适当地兼顾其他学科的院校。长久以来,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建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校园文化体系,更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学校刚起步,重心大多还放在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上,思考不充分,推进不到位。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如何从理念上、体系架构上从一开始就加强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设,充分实现素质教育,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培养体系特点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同时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长期以来,由于流行的专才教育倾向,造成了大学教育的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文史、重技能轻理论、重分数轻能力。人们多把理工科院校的功能与职责定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由于过分强调专业和技能教育,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于轻视,造成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甚至社会科学常识。
新建的理工科院校由于新建,之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在筹建过程中,大多筹建高校围绕建设一所满足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条件的要求,重点从校园硬件、师资队伍、领导班子、学科专业等方面加强建设,对学校的软文化重视不够或者工作重心尚未放到软文化建设上来,最多只有校训、校歌、校徽及简单的校园环境人文布置。同时,因为学校属于新建,百事待兴,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引进、硬件设施的添置、科研项目的申报、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等千头万绪,内涵建设难免顾及不够。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新建院校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绘画,如果加以重视,方向正确,最终将会诞生一副美丽的图画,并幻化为它自己高尚的大学文化,提升在校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使新建的院校更加和谐而快速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出大批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文精神的高扬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较之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
理工科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人文精神培养和素质教育缺失具有普遍性。由于理工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缺少科学的审美和心理认知造成的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他们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方式。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新建,更谈不上在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积累,因此,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为高校教育包括理工科院校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学习的机会,教会他们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思维;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的使命,而且能以健康的身心和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历史责任。
三、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建议
新建理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培养建设必须坚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理工科学生没有足够深厚的人文底蕴,应将其区分开来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因此,针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正确地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取外国进步的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校园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德康的文化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以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根本。理念指导行动,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能走传统理工科院校循规蹈矩、重理轻文的老路。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所应具有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在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任心等。为此,新建理工科院校要进一步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功能,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一定的学分给人文课程,加大了解社会、参与公益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知识和能力并重、有着强烈使命感、正义感、丰富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2.以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为核心。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一名清华的学生和一名北大的学生在一起,我们是能看出他们身上的区别的,这正是因为两所名校各自的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新建的理工科院校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优良校园文化的培育,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以此让学生在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里生活、学习,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占领新媒体育人的阵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活跃在新媒体上,要在微博、微信、QQ、网站等网络阵地上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
3.以丰富的第二课堂为载体。新建理工科院校要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此外,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到工厂、到农村、到街道,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其内在的精神需求,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学生。
4.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抓手。我们在重视环境、课程体系、文化活动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某些效果甚至好于人文类课程。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培养,除加强文科师资队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外,还要注重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并确保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要将教师的人文教育作为教师成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新建理工科院校如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会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丰富的情感、甘于奉献的情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壮志,从而使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群。浅议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1期.
[2] 许宛春。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3] 李思雨,彭语良。论校园文化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1月.
[4] 王贵锋,徐忠杰。浅议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8月.
作者简介:丁毅,198103,男,讲师,贵州理工学院党政办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鉴福,讲师,贵州理工学院;杨乐,讲师,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