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
作 者:栗岩明 孟子云
(中共灵寿县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推动灵寿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全县农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键词:宜居宜业;提升;特色产业;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灵寿县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灵寿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实践
(一)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灵寿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良好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一是全面实施村庄清拆专项行动。印发《2024年灵寿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4年灵寿县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村庄“全域清拆”促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二是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充分利用清拆清理出来旧宅基地、废弃厂房、乱建棚舍、房前屋后等空闲地块,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已经完成村庄绿化2.53万平方米,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广场等2370个。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灵寿县2024年农村道路提升项目奖补办法》,设立奖补资金2200万元用于对完成整村清拆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奖补,已对28个村实施道路硬化、铺设便道砖、安装路牙石项目。四是实施美丽庭院创建工作。2024年全县创建美丽庭院任务数为4103户,已创建3775户;精品庭院任务数1172户,已创建1078户。
(二)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灵寿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国家发改委帮扶的特殊优势,全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特色种植产业结构。立足平原、丘陵、山区地域特色,初步形成“平原粮油蔬、丘陵山区薯果药茶”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格局。二是逐步实现畜牧养殖业模式转型。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形成了以生猪、牛、鱼、鸡等为代表的的特色养殖产业。三是深入推进农文旅多元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旅游资源,推出城区与农村、红色并绿色的四条具有灵寿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了以锦绣大明川小镇、车谷拓康养小镇为代表的的乡村旅游产业。
(三)乡风文明显著提升
灵寿县政府深知农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特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建设和美乡村。一是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在全县推广“灵寿好当家”、“爱心超市”、“新风大食堂”先进做法,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常态化开展扶弱济困等文明实践活动。二是保护传承村庄历史文化。从历史悠久的村庄着手,打造村史馆、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保护名人故居、名木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村。
(四)乡村治理效能成效显著
灵寿县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成效显著。一是健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1+N”党员联系户机制,由党员干部网格化分包联系户,推动治理力量落实到每一户,打通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激发乡村治理创新源动力。广泛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在滹沱河沿岸和美乡村示范带探索推广社会化物业管理;每镇每村普及使用“河北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随手拍”系统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灵寿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
灵寿县部分农村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未来发展观念较为淡薄,在规划村庄建设时普遍重视房屋清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却忽略了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灵寿县红薯、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乡村特色产业种类多,但都难以成规模。目前由政府扶持,真正代表灵寿特色,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地域品牌较少。此外,农产品包装水平偏低难以创造高增值效益。
(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不高
灵寿县是一个兼具“红色”和“绿色”的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虽然在近几年农村建设中政府、农村等主体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文化探索的深入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乡村特色的挖掘与利用,传统乡土文化中的美德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并且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实际功能。
三、灵寿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对策
(一)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规划、统筹布局
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是龙头。“和美乡村”追求的是乡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应坚持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发展规划,使不同类型乡村各展其长,百花齐放,展现乡村与自然和谐统一美。通过规划,编制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布局规划,打造“美丽+产业”的现代化乡村建设规划布局。
(二)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抓手,统筹推进村庄整治与村庄经营
针对农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农产品占比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要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抓手,统筹推进村庄整治与村庄经营。一是要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在保证农户确权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并大田”有效模式,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强政策扶持与配套服务。加强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去抵押化”信贷模式,对信用评级过关的农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三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联盟,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乡风文明体系
一是坚守并弘扬卓越乡土文化,铸就“和而不同”的乡村风貌。我们必须怀着崇敬之情传承和继承卓越的传统乡土文化,珍惜红色历史,传承农耕智慧,深度挖掘乡村多元文化的内在价值。二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水平,结合农民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丰富多样、具有浓厚农耕特色、鼓舞人心的文化产品。增进文化认同感。
(四)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为突破口,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针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延伸、倾斜。一是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二是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医学人才输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退休医师返聘到基层服务。三是促进城乡养老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与邻近农村之间养老基础设施共享,在人口聚集的村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提升农村机构养老和社区照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