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文章以就业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模型为切入点,分析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并分表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体两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力结构;开发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已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在700万人左右。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而就业能力差的学生就业难度就更大。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各高校及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能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能力的整体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能力的概念: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针对就业能力的含义,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 Z Yorke 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USEM:学科理解力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元认知Meta-cognitive),并构建了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USEM模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主要由学科理解力、技能、元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四个方面构成,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1):
图1: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
近年来,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吴芳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涉及到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王培君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由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构成。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由以下四个维度构成。
1、思想能力
思想能力是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洞察力、就业观念、个性心理特征等,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思想能力是潜藏和内隐的能力,但却是大学生异常关键的就业能力。
2、基本能力
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推理能力、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等,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是大学生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是大学生在职场能够得以发展的必备素质。
4、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大学生在职场取得成功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机构审视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基于能力结构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实际,不难发现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着以下诸多不足,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效度和职业发展。
1、思想能力偏弱
思想能力偏弱集中表现在就业心态不端正、就业观念有误区、心理素质差等方面。笔者曾对我校2013届毕业生做了一份调查,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200名毕业生,调查显示,在“你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一题的回答中,有89人选择了愿意到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工作,占被调查人数44.5%;在“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单位”一题中,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123人,占61.5%,选择去“大型国有企业”的52人,占26%,而选择去“偏远地区”、“中小企业”的分别有5人和10人,分别占2.5%和5%。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还停留在以前精英教育的时代,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和大城市,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却很少考虑专业发展、自身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等问题。
2、基本能力缺乏
有些大学生缺少走向社会、进入职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问题的认识过于肤浅和表面,习惯于理想化、简单化地看待一切问题;角色转变慢,适应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与领导和同事相处,过于自我;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等等。
3、发展能力不足
大学生发展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专业素养不高,学习能力欠缺,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缺乏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现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所考量的重要指标;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等等。
4、核心能力缺失
一些大学生不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虽然多数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部分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对集体活动不闻不问,缺少工作的锻炼和磨炼,组织管理能力相对欠缺;多数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再学习能力严重不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缺少核心就业能力的大学生是难以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的。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体两个层面,按照培养思想能力、强化基本能力、提高发展能力、塑造核心能力这一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高校层面
目前,虽然各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总体上来讲,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转变,还是在封闭办学,没有以产业的需求作为驱动力,在师资、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评价体系方面没有体现求职导向。因此,各高校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行能力为本的教育,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形成各种各样的产业界需要的能力。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都提出要回归工程,把职场的环境引入到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理想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应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岗位选择、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经常性地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
(2)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明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从而强化他们的基本能力。
(3)各高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增强大学生与人才市场的契合度。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索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
(4)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突出培养特色;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立创业学院以及组建大学生社团等平台,积极推进实践类指导;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来塑造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2、学生层面
(1)大学生要主动培养自身的思想能力。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要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进行自我剖析与定位,自觉摒弃等、靠、要的就业心理,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要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再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要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自身素质、职业取向、职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思考、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找准个人和职业之间的锲入点,防止盲目就业。
(2)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通过活动载体和主动参与来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加强品德修养,提升文明素质。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基本能力。
(3)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美德;要增强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和知识宽度,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4)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借助各种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核心就业能力以及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核心能力,才能成功步入职场的坦途。
五、结束语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的思想能力、基本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能力,同时各高校也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行能力为本的教育,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05)
[2] 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
[3]李恩平,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03)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