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课堂因“生”动而“生动”起来
作 者:朱继锋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清江小学,湖北 宜昌 443000)
大
中
小
摘 要:生动课堂是以“动”展现生命灵气与活力的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赋予学生教育情怀,然后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执教“动心”,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动;导入;体验;激励
正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际,宜昌市推出了“生动课堂”,提出“四动”和“八有”的标准。所谓“生动课堂”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强化学科实践,促使学生深度思维和高度参与,最终达成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样态。此课堂样态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全市各校“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动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动”展现生命灵气与活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呢?我觉得除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外,还应“动心”,即要赋予学生教育情怀,然后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执教“动心”,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激活课堂触“心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师于漪也曾经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兴趣是起点,“心动”才是前提,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孩子入情入境,由此来瞬间激活课堂,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学习内容,燃起学习期待,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我们小声点》时,设计了很多的导入方式:如儿歌导入,播放学生中午在餐厅进餐的视频,做“小声点的”动作等,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显然这样的导入都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致使孩子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尝试了几次后,重新设计了一个“砸金蛋”的游戏来导入,当拳头大的“金蛋”一出现在讲台上时,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齐刷刷地望着讲台,手举得高高的,有的甚至身体已离开了课桌,都想上台去体验一把“砸金蛋”,整个课堂就在学生激情四射中开始了。再比如:在执教四年级《这些东西哪里来》,我随手将一个玩具小汽车“大黄蜂”带到了教室,同学们看见了,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其包装盒,让学生在上面找秘密,这一问题出示后,学生的兴趣可高了,他们找到了很多的秘密,如:厂家名称、制作材料等。其中,有几个孩子发现了“中国制造”这几个字,带着这种好奇,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制造”。这样,孩子们就在课堂富有“趣”的导入中开启了整堂课学习,我相信,坚持了这样做,“心动”的孩子们会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参与付“行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动手实践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深化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课堂上,要经常性启发孩子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玩也有学问》时,设计了一个“跳绳”环节,分小组体验跳绳的新玩法,同学们兴趣很高,体验了多种跳绳的形式,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交叉跳等,通过这个游戏的体验,孩子们知道了跳绳的方法是多样的,玩时还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等。再例如执教六年级《应对自然灾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草地”和“黄土地”上浇灌同样多的清水,观察流出的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再想一想,如果人们大规模开垦草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问题出来后,小组同学表现非常踊跃,大家边动手实验边思考,最大限度的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他们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德法课堂“活”起来。
三、赏识激励促“爱动”
课堂生动还需要学生做到“爱动”。除了激励赏识的表扬语言,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是课堂生动的亮点。全国师德标兵张华飞老师这样说:“作为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她欣赏每一个学生,认为“是学生就会有闪光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观察、用心留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后进生”,善于包容他们的缺点,适时赞扬他们的优点。
例如我在执教六下《多彩的世界文化》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文化,其中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谈到了非洲撒哈拉沙漠柏柏尔人居住的房子和我国陕北窑洞非常相似,还有的与我国新疆地区的碉房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在课上他还展示了房子的照片。这样的分享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获得了阵阵掌声。看来,只要给孩子空间,创造机会,建立自信,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都是“爱动”的。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激励他们好学爱动,让我们的课堂能够“百花竞放春满园”。
总之,在生动课堂中,我们需要发生角色转变,既要“知情”、也要“用心”、更要“动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手动起来(动手)、嘴巴说起来(动口)、脑袋转起来(动脑),这样,课堂气氛会闹起来,学生思维会活起来。学生能“动”,它恰如水的载歌载舞,师愿教,生乐学,使课堂教学这块鹅卵石臻于完美,让我们的课堂因“生”动而“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版
[2]徐艳.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1(33):49-50.
[3]苏娜.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3):114-115.
[4]季婕.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9(08):41.
[5]王晓薇.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1):72.
正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际,宜昌市推出了“生动课堂”,提出“四动”和“八有”的标准。所谓“生动课堂”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强化学科实践,促使学生深度思维和高度参与,最终达成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样态。此课堂样态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全市各校“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动课堂”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动”展现生命灵气与活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呢?我觉得除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外,还应“动心”,即要赋予学生教育情怀,然后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执教“动心”,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激活课堂触“心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师于漪也曾经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兴趣是起点,“心动”才是前提,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孩子入情入境,由此来瞬间激活课堂,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学习内容,燃起学习期待,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我们小声点》时,设计了很多的导入方式:如儿歌导入,播放学生中午在餐厅进餐的视频,做“小声点的”动作等,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显然这样的导入都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致使孩子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尝试了几次后,重新设计了一个“砸金蛋”的游戏来导入,当拳头大的“金蛋”一出现在讲台上时,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齐刷刷地望着讲台,手举得高高的,有的甚至身体已离开了课桌,都想上台去体验一把“砸金蛋”,整个课堂就在学生激情四射中开始了。再比如:在执教四年级《这些东西哪里来》,我随手将一个玩具小汽车“大黄蜂”带到了教室,同学们看见了,很好奇,于是,我就趁机出示其包装盒,让学生在上面找秘密,这一问题出示后,学生的兴趣可高了,他们找到了很多的秘密,如:厂家名称、制作材料等。其中,有几个孩子发现了“中国制造”这几个字,带着这种好奇,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制造”。这样,孩子们就在课堂富有“趣”的导入中开启了整堂课学习,我相信,坚持了这样做,“心动”的孩子们会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参与付“行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动手实践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深化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课堂上,要经常性启发孩子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玩也有学问》时,设计了一个“跳绳”环节,分小组体验跳绳的新玩法,同学们兴趣很高,体验了多种跳绳的形式,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交叉跳等,通过这个游戏的体验,孩子们知道了跳绳的方法是多样的,玩时还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等。再例如执教六年级《应对自然灾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草地”和“黄土地”上浇灌同样多的清水,观察流出的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再想一想,如果人们大规模开垦草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问题出来后,小组同学表现非常踊跃,大家边动手实验边思考,最大限度的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他们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德法课堂“活”起来。
三、赏识激励促“爱动”
课堂生动还需要学生做到“爱动”。除了激励赏识的表扬语言,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是课堂生动的亮点。全国师德标兵张华飞老师这样说:“作为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她欣赏每一个学生,认为“是学生就会有闪光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观察、用心留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后进生”,善于包容他们的缺点,适时赞扬他们的优点。
例如我在执教六下《多彩的世界文化》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文化,其中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谈到了非洲撒哈拉沙漠柏柏尔人居住的房子和我国陕北窑洞非常相似,还有的与我国新疆地区的碉房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在课上他还展示了房子的照片。这样的分享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获得了阵阵掌声。看来,只要给孩子空间,创造机会,建立自信,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都是“爱动”的。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激励他们好学爱动,让我们的课堂能够“百花竞放春满园”。
总之,在生动课堂中,我们需要发生角色转变,既要“知情”、也要“用心”、更要“动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手动起来(动手)、嘴巴说起来(动口)、脑袋转起来(动脑),这样,课堂气氛会闹起来,学生思维会活起来。学生能“动”,它恰如水的载歌载舞,师愿教,生乐学,使课堂教学这块鹅卵石臻于完美,让我们的课堂因“生”动而“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版
[2]徐艳.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1(33):49-50.
[3]苏娜.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3):114-115.
[4]季婕.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9(08):41.
[5]王晓薇.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