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劳育+”的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作 者:马嘉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马龙小学,广东 佛山 528315)
大
中
小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旨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针对当前教学实践、“家校社”合作以及评价体系的不足,结合校园文化,聚焦“劳育+德育”融合的创新实践策略研究,旨在推动“劳育+德育”的有效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劳育+德育;融合教育
当前,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存在不足,面临着诸多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现行劳育与德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的不足,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和改革方案,创新和改革“劳育+德育”融合的实践策略,以促进“劳育+德育”融合的有效实施。
一、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推进德育
利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进行百花园、空中田园、木工场地等基地的建设,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学段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劳动能力,在劳动基地上安排学生完成不同的劳动任务,学生在劳动中育德,多样化的校园实践基地建设,既能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又能保障“劳育+德育”融合课程有效开展,环境育人,推进德育。
二、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丰富德育
(一)资源助发展,民间大师“技艺传承”
教师充分结合社会人士的劳动技能特色,利用家校社互动资源,邀请擅长烹饪、烘焙、制作包子、经营花店等手艺的民间大师进入班级,让他们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利用青少宫、校外辅导机构等平台,引进如陶艺馆的陶艺制作、钥匙扣的编织、茶艺馆的泡茶工艺等,这些有名气的手艺大师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亲自授课,教育有合力,德育才更丰富。
(二)劳动暖小城,志愿者“公益之旅”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例如绿美家园、垃圾循环利用、爱心义卖、慰问老人等公益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劳动技能,还可以唤醒学生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创新“劳育+”模式,改革德育
(一)特色活动润童心,劳动教育促成长
基于融合理念,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设计连贯性、针对性的特色主题活动,设计适合的校本课程,并实施创新的教学实践策略,将劳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育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1.“德育化”的劳动校本课程
教师充分利用德育处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将劳动教育和传统节日有机融合,设计“劳育+德育”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化”劳动实践课。践活动。例如,在一年级的“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实践活动,设计“整理书包”等比赛。对于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小学生,评为“自立自强之星”,奖励并呼吁其他小学生向其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刚入学的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乐于动手的良好品德。
2.劳动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时,利用学校“最美班级”评比活动,全体同学齐心协力下,教室走廊、教室地面整洁干净,桌椅摆放整齐划一,抽屉书籍摆放有序,墙面无污渍、无蛛网,共同营造一个卫生、整洁、温暖、舒适的班级大家庭,加强了“班级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的集体意识教育,使学生成为最美的“耕耘者”和“守护者”。
劳动化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可以让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育一花或一菜,记录组花组菜的生长情况,学生们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组花或组菜的成长过程,并适时开展劳动研讨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把劳动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劳育和德育融合更加频繁,更加有意义。
3.项目化的活动润泽童心
传统节日活动通过项目化设计,如:植树节“绿美家园”亲子植树活动、劳动节“我劳动,我快乐”体验活动中以“动”为主题设计植树、保洁等活动体会勤劳的中国传统美德,感受到爱护地球的重要性;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活动中以“孝”为主题设计做家务、献孝心等活动体会敬老爱老的中国传统美德;国庆节和春节活动中,以“和”为主题设计手抄报,鼓励学生帮助父母贴春联、包饺子、做家务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感受节日的气氛以及父母的辛劳。设计一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润泽孩子心灵。
(二)“家校社”齐助力,多维促进发展
“家校社”联手打造“劳育+德育”的新篇章,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重要实践场,社会来助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共同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氛围,举办各种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体验,全面提升他们的劳动核心素养。
(三)完善与改革评价体系
为完善“劳育+德育”融合,必须致力于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升级。如完善红领巾争章活动评价体系,完善“劳动之星”评价体系等。完善评价体系是关键一环,包括设计全面多元的评价指标、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评价和反思能力的机制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劳育+德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家校社”的助力、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果能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从“劳育+德育”融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望更好地推动劳动与德育的融合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需求,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以劳动教育为密码,解锁学生五育融合[J].李艳艳.教育家.2020(29)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探寻[J].赵睿,代建军.新课程研究,2021(17)
[3]劳动教育,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奠基[J].钱建兵.师道.20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