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引一溪细流,开一扇明窗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引一溪细流,开一扇明窗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 者:郝 晨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 100089)

 纵观近十三年的北京高考作文和散文阅读题:从“老计的故事”到“历久弥新”,从“心灵的篝火”到“谈买书”……我们能够发现,高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离不开对时事、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高考命题也经常围绕这些话题,比如:“传统与当下、人类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传媒与伦理、个人与时代、自我与他者、教育与成长”……这些话题正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语文能力来认识国家、社会、时代,理解文化、科技,发现、发展自我……这些其实是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中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

高中语文课给了学生学经典、看历史、知文化的重要机会。在教学中一些经典的课文《沁园春长沙》《离骚》《苏武传》等,老师们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感世界,体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高贵人格的价值。但是,囿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只依赖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身处的高中阶段又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上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理性思辨
现在的社会发展多元而快速,我们可以接触、吸纳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我们获取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资讯,学生如果缺乏思辨和理性的引导,会陷入迷茫、疑惑甚至是错误的境地。这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一些很有现实意义、体现时代价值的文章作为语文学习资源,再辅以一些学习活动的设计帮助“两点一线”生活中的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看时代、看社会的明窗,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引一溪细流,丰富他们的认知,充盈他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
比如,我们从官方媒体上选取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得以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只有这样才会有境界,有格局,有气象。
我们选取《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趋势》《如何对历史虚无主义说“不”》《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并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读写结合。例如:有这样的作文设计——“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现在的年代还谈英雄这个老掉牙的词语已经不合时宜了……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因为有之前的文章阅读,学生对此早已有话要说,于是我们看到了非常让人欣慰的学生作文。
学生写道:“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会发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不必说解决了几万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不必说拯救了万千疟疾患者的屠呦呦,单说那飞行员王伟,为维护我国领空安全,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官兵战士,维和战士,无时无刻不为着祖国的安宁着想。他们有些人为此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有些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如此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精神,怎能不被称为英雄。”
二、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根植阅读,传承文化
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一点是说“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提升就离不开阅读,这需要落实到民族精神的萦绕和坚定中,落实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时代呼声里。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生活里的相关事情和现象。比如,学校有“汉服社”,流行歌曲里有“国风曲”,综艺里有“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些离学生很近,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兴趣点,给学生相关的阅读文章,提升他们对相关现象的认识,让他们理解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价值。
认识离不开感受,感受离不开联想;联想离不开生活经验、时代特色。语文课给学生相关的群文阅读,比如,给学生《十句古语阐释“中国精神”》《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意犹未尽,朗读者收官!最后一期,他们这样致敬青春》《胡钰:人文精神与中华文化影响力》……,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1.挑选一篇自己最欣赏的文章,用逻辑思维图梳理文章的思路;
2.老师设计相关作文题,让学生写成文章。
用这样的环节和方法,目的是教会学生向题目要思路、向阅读要思想、向范文要思考;每一次阅读,都是思维的操练;每一篇范文,都是思路的丰富;每一次作文,都是思想的累积。
学生写道:“我们怀揣火种走过漫漫长夜,横行于荆棘丛里,也曾逾越深渊万丈。无论时局更迭,江山易代,我们再一次站起,于遗骸累累上重燃种族延续的火炬——所谓传承。传承就是有着如此“薪火”的质地,从前人手中接过,再由我们交递至后人手里。传承之火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光与热,它更是源自内心的,以精神信仰做燃料。只有使传承的火种生生不息,生命的温度才能绵延万里。  
然则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代,没有了黑暗动荡的社会背景做衬景,传承之火的光亮便匿于都市的霓虹里。人们看不见它的光热,导致大众心中对传承地位的坚守逐渐模糊漶漫。事实上,纵使传承的外在表象被新风潮冲洗的淡漠了,但传承的重要性依旧是无可撼动的。原因是传承保有着桥梁一样的承接效用,能把源远流长的无论技术手艺或思想精粹铸以共同的民族精神,使它们历经时代的变迁仍旧保有震古烁今的智慧。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一间屋,那么传承精神就是其梁柱。没有传承,也就支撑不起一砖一瓦的胶合,传承无时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其文化内涵不能空有泛泛广度,应以“传承”筑建其高度厚度,把古往今来的智慧精华合流起来,汇注进民族的脊背”。
综上所述,开发紧贴时代与生活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根植阅读,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和活动中理性思辨,读写相协,既能取得语文学习的进步,也能收获个人作为社会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