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主题性创作的历史观照 ——以肖像为例

主题性创作的历史观照 ——以肖像为例

作 者:黄东兴 罗 雪 刘方圆 (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为2022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规划研究———以江西红色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为例”(项目编号:YG2022046)结项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聚焦于主题性创作在历史观照下的表达与价值,以肖像画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开篇进行历史与主题性创作的紧密联系的探讨,强调人物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随后从叙事性、代入感、消逝与重构以及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等角度,详细分析了主题性创作中历史的多元观照。最后,通过肖像画这一艺术形式,映射历史与艺术间的对话关系,并阐述了主题性创作在历史观照下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主题性创作;历史观照;肖像画;艺术表达
一、引言
历史,作为人类的印痕,时空的载体,叙斗转星移、陈沧海变迁,不仅为艺术家提供无尽灵感与探索素材,更是作为无形的脉络交相辉映,主题性创作承载深厚历史与文化,其中肖像画尤为独特,展现人作为主体的人本意识,以及反映社会群体关系与观念的结合,体现历史人文与艺术交融之美。本文探讨历史与主题性创作的交织,分析其在艺术创作的多维展现,包括叙事构建、情感代入、时间重构及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揭示历史对创作的深远影响与独特价值。以肖像画为例,探讨如何在直面历史中促进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交融,挖掘主题性创作的无限潜力与深远意义。
肖像绘画,历经千年,始终承载着展现个体权力、意志与征象的使命。无论是严肃、典雅,还是高贵、亲和,历代肖像都在不同的语境中演绎着生命的形态与精神符号。它们不仅是世人的影像记录,更是文化形态与生命本身的凝固符号。在肖像图画的传播、复制、描述与转载过程中,符号的形态逐渐得以综合表现文化意识与观念的融合,结合典籍史料的记载,共同塑造了肖像的典型记忆。这些典型形象在图像的流变中,经过艺术化的处理,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以文本意义与视觉符号的形式,构筑起一个个永恒的艺术殿堂。无论是君王贵胄还是富人流民,他们的形象都在艺术表达的时空凝聚下得以传承。这些肖像如同丰碑般矗立,根植于民族的基因与文化之中,成为触动血脉的灵魂观照。通过肖像,我们能够观史、观世界,如人自观,感受一个民族的丰碑与历史的厚重。
二、历史与主题性创作的交织
历史与主题性创作在当下的宏大叙事题材绘画中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表现。在内容的场景构建、空间布局与人物组织上,艺术家需匠心独运,融入历史真实的再现与感受历史的脉搏。同时,在艺术创造的空间视觉呈现中,艺术家还需对光照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以符合历史深度构架的基本法则。[1]在《绘画艺术的寓言》中,约翰内斯·维米尔通过服饰、幕布的色彩肌理、少女面庞的细腻色彩以及墙面地图在光影中的若隐若现,创造了一个基于光线条件下的真实空间关系。这种精细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感受,也体现了其在艺术表现上,关于历史神话意象性的创造,这种创作方式充分展示了历史与主题性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交织与融合。
三、历史的多元观照
(一)叙事性:境域的构建
历史画,作为描绘历史场景与人物事件情节的主题性创作,其本质在于对历史本体语言的深刻挖掘与表达。无论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还是造像刻碑、图绘传摹的艺术形式,均体现了历史记录者对历史语境的深刻观照。而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其呈现的历史观照更能直观地还原历史在视觉上的描述方式和人们的艺术体验。
纵观我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史,其中受到俄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俄国的情节绘画,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强烈的民族个性,为我国历史与主题性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人物塑造上,俄国绘画注重细腻刻画与情感表达,环境营造和强烈的形式空间表现,融合俄国民族的精神气质,使画面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我国历史画在借鉴俄国绘画技法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美学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艺术风格[2]。
情节绘画涉及人物、环境、空间、事件等多个方面,例如俄国画家伊利亚·列宾创作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描绘的是一群纤夫在伏尔加河岸边拉船的场景。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纤夫们的表情、姿态、衣着以及背景中的河流和天空,都在讲述着他们的辛劳和生活状况。通过这些细节,列宾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外貌,还构建了一个底层劳动者的社会群像,使观者如阿睹其中。列宾精于从现实生活汲取灵感,他画作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出真实、精确与严谨的艺术风格。[3]这种叙事性的构建,使得肖像画不仅仅是对人物的再现,更是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深刻描绘。而这些元素遵循历史的叙事规律,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历史事件、人物、环境等元素巧妙融合,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视觉世界。
但同时由于人物肖像创作在叙事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去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因此需要高度的凝练,更需要通过用所谓的典型环境、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4]这要求创作者在经过对场景细节的仔细考证或对历史故事的全面深度理解以后,才能更有把握地进行创作,这样的绘画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再现历史真实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审美。
(二)代入感:现场的凝练
情节绘画是情与景的交融创作,通过特定的境域窗口,展现时间、空间与色彩的视觉表达,实现叙事空间下的情境体现。像《阿尔诺菲尼的婚礼》这幅画作,光影细腻,色彩和谐,细节极致。新郎新娘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呼吸般生动,构图巧妙融合喜庆与神圣,让人沉浸于爱意瞬间。这种现场的凝练,使得肖像画不仅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再现,更是对其气质和个性的深刻表达。而这种感受力则是源于视觉与心理的重叠,使视知觉的视野图景与情感代入得以完美融合,并通过画面本体语言的表述,展现色彩、笔触与肌理在画面中的整体意蕴,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5]同时,知识经验作为生活符号,在理念体系中连接文字、传播与流变信息。其交融促进了造型语言与角色符号的语境一致,统一时空线、人物与情节于现场情境。这种统一让艺术品在动态中凝固经典瞬间,成为空间艺术的坚实标识。
在观赏绘画时,观看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观众通过想象引用,在观察者所描绘创造的时空情境下进入历史境域。双重视野的交织与视点的巧妙安排,引导观众穿越历史时境,体验瞬间与永恒的交融。这种感受力是艺术品作为存在者之表观的共性体现,也是对真实记录的情与境的双重印证。同时,这也体现了“互文性”理论在艺术视觉中阐述图像相互关联与叠译的多层次性。
(三)消逝与重构——传承与重塑
历史主题性创作在于对往事与典故的回溯,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的研究和阐述。虽然这是历史与主题性创作本身的原则与规律,但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必须机械地复制历史现场和细节。相反,他们应根据历史事件的脉络来重塑或呈现历史瞬间。对于如何体现与表达,那便是创作者对于历史感悟的程度与自身艺术创作水准的把握了。[6]为了更好的表现历史的真实,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失事求似”和一定的艺术虚构。一面努力将真实的历史复现传承下去,一面又将创作者的对历史的感悟与深刻理解融入,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的视觉、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都会在艺术创作中带来发展和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形式与风格,而这是历史主题性创作中的必然性。
历史如同奔驰的马车,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人物在时间轴上渐行渐远,他们的故事在记忆与图像的剥离中逐渐淡去。然而,消逝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其外在的表象。恰如委拉斯贵支的杰作《宫娥》,它不仅展示了历史瞬间的凝固,还激发了毕加索等后世艺术家的再创作。其中《宫女》系列以立体主义的手法打破了传统透视与空间的限制,将画面中的元素重新组合,作品通过解构与重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艺术的价值正是在这历史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中得以彰显。在消逝之中寻求本体的意义,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意蕴,超脱于世俗,遒劲而有力。
(四)历史之真与艺术之表达——诗性的历史叙事
真实的历史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诗意表达,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而历史画,作为叙事艺术的重要载体,它捕捉并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将众多人物与空间环境巧妙地融合于有限的画幅之内,并通过线索的串联和时空的交织,构建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历史叙事结构。大卫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正是这样生动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兄弟情深与革命热忱,画中人物的眼神坚毅、拳头紧握,配合庄严的场景,强烈传达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深切追求与坚定信念。在这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历史画不仅展现了视觉艺术的本质——信息传递与真实再现,还将象征化的物象意蕴融入其中,使之与无声的诗史相融合,从而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艺术家对特定情境的精神诠释。
历史画的这种“诗性”,体现在艺术家对情感的表达与诗相似。在绘画中,则体现为象形取意,通过情、景、物与人融为一体,实现意和象有机统一,意象丰满完整。[7]这种诗性的表达方式,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历史的本质融入诗意之中,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空间美感。
四、直面肖像:历史与艺术的对话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肖像绘画一直是艺术家们表达情感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随着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传播,肖像绘画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捕捉人物神态与面庞特征为核心,要求真实反映特定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艺术的领域中,肖像画不仅仅局限于客观实在的再现所描绘的对象,同时也蕴含了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和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与文字并行,更在视觉记忆中赋予了独特而深刻的意义。不同于水中易逝的倒影和镜中虚幻的影像,肖像绘画的存在更为真切且持久。以古埃及的人脸棺像为例,这些作品展示了早期工匠对人脸作为身份与灵魂载体的敬畏与虔诚,通过朴实的描绘手法、单纯的色彩关系和严谨的笔触,赋予了肖像以雕刻般的静穆与安详,同时透射出生命的光辉。在以艺术文本建构的历史中,历史是一面镜,既映照过去,也反映现在,既是他者的映射,也是自我的反思[8]。
直面肖像,我们不难发现,肖像题材绘画的历史与当下都充满了凝视的目光。在其中肖像画的凝视又与观者的凝视发生隐秘的关联,画内的目光与画外的目光在交会处产生的惊奇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视”现象。这种对视不仅令人想起李格尔对荷兰团体肖像画的研究,也触及了拉康、福柯等理论家的思考。肖像画虽无声,却能与观者心灵相通,映照出观者的存在。[9]正如委拉斯贵支的《宫娥》所展现的那样,看与被看之间的纠缠与谜题,正是肖像绘画所独有的魅力所在。它引领我们深入探索艺术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成冉光.基于工艺美术设计色彩特征下空间视觉效应的研究与应用[J].色彩,2023(11):25-27.
[2]牟克,谭佳鑫,陈园. 中俄写实肖像油画艺术语言分析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四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4.
[3]来源.列宾与费钦肖像画比较[J].新美术,2022,43(01):260-263.
[4]范勃.肖像的叙事性——汤小铭的主题性油画创作[J].美术,2024(03):46-49.
[5]封思勇. 色彩写生——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美学表现[N]. 新乡日报,2024-04-27(004).
[6]方笑.贴近历史的精神——“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当下思考[J].湖南包装,2016,31(01):40-41+65.
[7]傅怡静.丝路画卷上的云山两径“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两条路径[J].美术研究,2023(06):12-18.
术,2023(02):148-150.
[8]郑工.2021美术:再释人民性[J].中国文艺评论,2022(03):4-20.
[9]罗奇.肖像画的凝视——对自我空白的可能性填补与修复[J].美术学报,2012(05):123-127.
作者简介
黄东兴(1992.1),男,汉,江西赣州,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
罗雪 (2002.12),女,汉,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蛟桥校区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方圆(2006.06),女,汉,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