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略论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作 者:黄晓永
(和县一中,安徽 马鞍山 2382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探究当代高中生心理特点及对应的教育方式。高中生独立性日益提升,心理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班主任在心理教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却面临学生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挑战。针对此,提出疏导逆反情绪等策略,助力高中生健康成长并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特征;班主任;教育策略
引言
高中生正处关键时期,心理特征颇为复杂。掌握其心理并实施教育策略极为重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国家未来息息相关。本文探讨高中生心理特征,为班主任提供应对方案,助力其全面发展。
一、现今高中生心理特性概述
(一)强化独立性
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追求独立空间,诸如房间、抽屉加锁等。年龄渐长,自我意识持续强化,其独立愿望愈发显著。不再依赖父母如幼时,转而渴求个人专属空间。个人生活与观点,皆不愿父母过多介入,开始形成自我见解。众多高中生视房间为私人领域,反感父母随意侵扰。精神世界或笔记本,则成为他们抒发自我、探索内心的隐秘角落。
班主任需着重关注高中生的独立诉求,尊重其独立性并赋予相应空间及自主权。利用民主途径吸纳学生参与班级规则制定与活动策划,以实现其独立决策的愿望。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健康发展独立意识,激励他们发表见解,培育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并教导他们在追求独立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理解独立既为权利亦为责任。诸如,在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担纲组织者角色,通过亲身实践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
(二)心理健康发展不均衡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身体正在经历迅速的生理成熟,而心理成长却相对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往往会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层面正在快速地迈向成熟,身高猛增、体重上升以及性特征的成熟等生理剧变,让他们感到既新奇又不安。然而,他们的心理成长却未能与生理成熟并行,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这些生理变化时,心理上往往难以做出相应的调适。
高中生之间的生理发育进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再加上激素水平的波动,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更加难以适应。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促使他们的性格产生显著的变化。例如,原本外向开朗的学生可能会变得内向少言,而原本情绪稳定的学生可能会变得更加易激动和反叛。这些性格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理解和关注高中生在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班主任角色对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绩常被当作评判学生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制约了众多学生的个性成长。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班主任逐渐认识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性。他们需要摒弃旧有观念,不再单一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分数,而是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沟通与观察,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所在、特长及潜能,并给予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如,热爱绘画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加入美术社团或参赛;擅长写作的学生,则建议其向校报投稿或参与作文比赛。此举既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助力他们的个性绽放。
高中生活饱含挑战与压力,学子们常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班主任凭借心理健康的引导,能够助力学生塑造乐观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与学业成效。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能够策划多样活动,诸如主题班会及户外拓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喜悦与快乐氛围,培育其正向心态。举例而言,举行“感恩有你”主题班会,促使学生交流生活细微温情与感动瞬间,学会感恩与珍视;安排户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战胜难关,提升自信心与胆量。此外,班主任亦能以身作则,透过自身示范,引领学生建立乐观生活观。例如,班主任分享个人面对逆境时的积极心态与解决策略,以此为学生带来启示与激励。
(二)增强班级管理的效率
高中班主任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对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具有关键作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定制个性化教育计划,并强化师生沟通,可有效推进班级管理工作。优质的师生关系乃提升管理效率的基石。班主任需传递关怀,营造班级积极学习氛围。学生感知班主任的关爱后,学习投入度与班级活动参与度将提升。诸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应多留意学生学习及生活状况;对学习困难者耐心指导鼓励,对生活遇困者及时援手。此举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班主任的关心,增进对其的信任。
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是提升班级管理精准度与成效的核心。班主任需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心理动态,以优化教育策略,贴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例如,班主任可举办心理健康班会,鼓励学生交流心理体验与难题,共同探寻解决之道;或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服务。
三、高中生心理教育面临的难点
(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在现阶段高中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理论化特征。在此特征影响下,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层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导致学生在知识吸收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理论与日常生活实践有效融合。教育内容中缺乏趣味性元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激发和情感投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显得单一且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些方法也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挫败。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中阶段,心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师资力量的不足。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正遭受专业教师严重短缺的困境。一方面,教师数量的不足尤为显著。据数据显示,在众多高中学校中,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远低于既定的标准配比。例如,存在一些学校,尽管学生人数达到数千,但仅配备了为数不多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这使得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求变得困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方面存在不足。由于专业教师的稀缺,一些学校不得不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这些教师拥有教学经验,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限制了他们提供高质量心理辅导的能力。
四、班主任针对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有效引导逆反心理的策略
高中生正经历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逆反情绪颇为普遍。班主任恰当疏导逆反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逆反情绪在高中生中多源于复合因素。其一,自我意识提升促使他们向往独立与自主,对家长教师的管理产生反感。其二,他们对新鲜事物满怀好奇,追求个性独特,一旦与传统观念碰撞,易激发逆反情绪。学业负担、人际交往等问题同样可能诱发逆反情绪。班主任需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体谅他们在此阶段的迷茫与冲突。指导学生妥善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个人成长与集体支持相辅相成,集体亦需个人贡献。在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展现才华,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对于叛逆期学生,班主任需展现关爱与理解。首要之举,在于尊重其个性思维,激励其独立思考,释放创造力。诸如,课堂之上,面对叛逆学生提出的新颖见解,不急于驳斥,而应引领其深入探究与辨析,点燃其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其次,为叛逆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显所长,强化自信。例如,筹划文艺竞赛、科技创新赛事等,诚邀叛逆学生踊跃参与,炫彩其才华。班主任需敏锐捕捉叛逆学生的闪光点与成长,适时予以赞扬与激励,使其感受到师长的关怀与扶助。
(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巨大,班主任在缓解该压力上扮演关键角色。考前心理辅导对学生极其重要。确立目标是首要步骤。班主任能协助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及考试目标,确保学生明确奋斗方向。比如,依据学生现状,为其规划个性化、既具挑战性又可实现的目标。这能让学生在备考期间方向清晰,降低迷茫与焦虑感。
排解压力乃考前心理辅导之重中之重。高中学生正承受学业、家庭、社会等诸多压力,若未能及时纾解,极易引发考前焦虑情绪。班主任宜通过策划多样活动助学生释放压力,诸如户外拓展、趣味运动会等,使学生在繁重学业中获得休憩,减轻压力。此外,班主任亦应教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减压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聆听音乐等。研究表明,常进行深呼吸与冥想练习的学生,考前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未练习者。缓解考前焦虑实为考前心理辅导之核心。班主任可通过个别交谈、组织主题班会等途径,掌握学生焦虑状况,并予以个性化指导。如于主题班会上,鼓励学生分享焦虑体验及应对策略,彼此交流借鉴。同时,班主任亦可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举办考前心理辅导讲座,传授缓解考前焦虑之窍门与手段。
强化考试锻炼是培育学生抗挫能力的关键方式。班主任能安排模拟测验,使学生在模拟测验中逐步习惯测验的紧张气氛及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模拟测验过后,班主任需迅速给予学生成绩评估及心理引导,协助学生理性看待测验成绩,提炼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测验奠定良好基础。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亦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借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手段,使学生认识挫折与压力乃生活常态,学会恰当应对挫折与压力。举例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利用案例剖析、团体讨论等形式,教导学生如何在挫折与压力面前维持乐观态度,如何调节自身情绪与行为。
(三)缩减师生间的隔阂
师生代沟现象于高中教育领域屡见不鲜,其或对学生的学业热情及心理健康构成影响,故消除此代沟极为关键。在高中教学流程里,班主任需重视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及外界。众多高中生此时期已具一定独立思考力,然或因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其创造力偶遭遏制。班主任可借助多样讨论活动、小组课题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诸如,在课堂上抛出开放性议题,激励学生阐述己见,不急于判定标准答案,而是导向学生多角度思考。
确保每位学生的平等对待是弥合师生鸿沟的关键步骤。班主任在教学及管理工作里,不得对学生有所偏倚,不论其学业成绩优异还是暂处下风,均应同等关注与尊重。差别对待学生或致部分学生自卑,感不被师长看重;另部分学生则可能妄自尊大,有碍其成长。如分配班级职责时,需公正地赋予每位学生机会,使其得以展现能力。评价学生时,应依据客观标准,不偏向任何一方。此外,班主任需留意每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与支持。对学习遇阻的学生,应增添辅导与鼓励;对拥有特长的学生,可提供更多发展平台。
结论
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班主任在心理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剖析高中生心理特征,明晰心理教育的意义与实施难点。班主任可采取有效策略助力学生成长。展望未来,班主任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学校与社会亦应加大重视力度,携手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培育新时代有为青年,为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娟.提高高中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4):9-10.
[2]徐丽.试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A]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4.
[3]牛志平.高中班主任管理思想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0):190-192.
[4]周晓明.浅谈班主任管理的技巧[J].新课程(下),2014,(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