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下小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课标下小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 者:金 萍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04)

 本文系吴中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越溪少年的劳动正心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145QG2080。

 
摘   要:本文首要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关键性,随后剖析了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状况,包括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家长及社会对之重视不足等难题。据此,给出了针对性的实施对策:整合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并提升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度,旨在为小学劳动教育的革新与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学;劳动教育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之培养,劳动教育作为关键一环,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小学时期乃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成型之关键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教学之中,可有效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及责任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石。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新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习、生活均与劳动紧密相连。鉴于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限,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者等。新课标设计了十个任务群组,小学生可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成长并增强自身能力。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状况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度欠缺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常呈分散状态,各学科间缺少有效整合与过渡。如语文课程中虽有劳动相关篇章,却鲜与实际劳动实践相融合;科学课程虽阐释自然现象及科学原理,却对劳动的价值探讨不足。
(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学方法普遍趋向单一化。教师常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力培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主动介入与探索的契机,致使学习成效欠佳。
(三)家长与社会对之重视不足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家长与社会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足。众多家长视学业成绩为首要,忽略了孩子劳动习性及劳动技能的培育。同时,社会上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引导缺失,未能营造积极的劳动环境。这些因素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在实施时遭遇重重困难与挑战。
三、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策略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强化跨学科融合核心。劳动教育融入语文、科学、美术等领域,拓宽教学维度与展现形态。语文写作描绘劳动景象,精进观察力及表达技艺,诸如农民辛勤劳作,深化粮食尊重意识。科学实验结合劳动实践验证理论,巩固知识点理解,例如通过植物栽培领悟光合作用机理。美术课堂则创作劳动人物及成果图像,培育审美观念与创新思维。紧密关联学生生活实际同样关键。设计家务劳动、校园劳动项目及社区服务实践等课程内容。参与家务培养自理力与责任感;校园劳动增进集体荣誉感及环保理念;社区服务体验劳动社会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感。此类实践让学生亲历劳动价值,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
(二)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
在劳动教育范畴内,创新教学手段至关重要。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保留传统讲授式为学生筑牢理论根基,又活用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在团队协作里锻炼沟通与分享能力,携手解决挑战。项目式学习能点燃学生的创造力及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实施项目,他们深刻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实践体验环节赋予学生直接劳动的机会,于实践中锤炼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
强调学生为核心,激励学生主动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与执行。学生依兴趣与需求自选劳动项目,大幅提升学习主动性与投入度。由被动接受转为课程引领者。
完善评价方式同样至关重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考量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掌握及劳动成果等维度。融合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确保对学生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客观评判。此评价方式科学且合理,能有效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三)增强家长与社会对问题的重视度
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深入剖析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借助家长学校平台,举办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主题讲座和培训,深化家长对劳动教育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升的理解。同时,于社区内利用宣传栏、海报及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居民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重视劳动教育的积极氛围。
积极促进家长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加入孩子的劳动培育中。举例而言,家长应依据孩子的年龄层及能力范围,设计贴合实际的家庭任务清单,引导孩子一步步掌握打扫卧室、清洗餐具、清扫地面等日常家务。同时,可携手孩子投身于社区举办的志愿服务,诸如慰问独居长者、参与环保公益等,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劳动的深远意义,合力塑造孩子的劳动习性及技能。
社会各界须齐心合力,携手营造崇尚劳动、珍视劳动的优良风气。企业可设劳动实践基地供学校使用,助学生了解各行业劳动细节。媒体宜制作并播出劳动教育节目、纪录片等,颂扬劳模事迹,点燃青少年对劳动的敬仰之火。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学校及社会组织举办劳动教育活动,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推行提供坚实政策后盾。
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增强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全面、多元和富有成效的劳动教育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席薇.信息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2):113-115.
[2]武培忠.探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智力,2024,(1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