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问题分析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为例

问题分析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为例

作 者:蒋枝偶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民众踊跃支前,用实际行动提供了强大后盾。在面临两种政治模式、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之机,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权何以鼎革的真谛。

关键词:思政课;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此问题备受舆论关注,历久弥新,经过几十年风雨,都未能减少人们对它的兴趣和探讨。国民党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第一大党,执掌国家政权,实力雄厚。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力量微弱,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随后它的发展又处处受到国民党的削弱和限制,甚至一度被迫进行长征只能在偏远地区疲于奔命。1946年,国民党总兵力高达430万,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精良武器以及抗战胜利后接收的日军装备,人多势众的国民党为什么在短短数年之后就一败涂地,仓皇退守台湾?究竟是何原因让中国共产党在异常激烈、最具决定性的解放战争中势如破竹,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国民党军队,最终取得胜利获得政权呢?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因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人民的支持。当年身当其境,从炮火连天的战争洗礼中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家深有体会,陈毅认为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邓小平宣称正是依靠群众三年解放战争才取得胜利,毛泽东总结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可见,面临两种政治模式、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之机,是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权何以鼎革的真谛。
一、三大战役——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淮海战役以规模庞大、任务浩繁和战斗激烈著称,它的胜利既是60万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老百姓倾力付出的结果。在保障解放军官兵粮食方面,尽管由于连年征战、封建地主剥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生活已是异常艰难,但为了支援前线,他们还是满腔热情地喊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解放军吃饱饭”的响亮口号,千方百计地完成征粮和借粮任务。在运送粮食和物资方面,尽管气候恶劣,路面泥泞,但整个运输线上仍然人如潮涌,老百姓采用背扛、肩挑、车推等各种方式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9.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2]运至前线,满足了战争需要。在抢修交通运输线方面,老百姓出力极大,为了保障前后方的交通运输线畅通无阻,大家纷纷伐树捐木、出工出力,在寒风刺骨的冬季里修路筑桥,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突击抢修被敌人破坏的道路,《淮海战役史》统计出这一时期大家共抢修了铁桥68座,涵洞228座,修复铁路120华里。在转运伤员方面,老百姓不遗余力,他们组织担架队,不顾危险,出入枪林弹雨,及时把伤病员送至后方医院抢救治疗,如在淮海战役的第二、三阶段战斗中,整个豫皖苏边区共组织担架 10 余万副,担架民工70 余万人,转运伤病员 3.5 万人,有的担架队队员甚至以命相助,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遇上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他们就扑倒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在照顾护理伤员方面,老百姓尽心尽力,视伤员如亲人,喂水喂饭、缝补鞋袜、擦身换药、拆洗被褥、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在参军参战方面,老百姓积极主动,如太行山区“已有八千多青壮年自动报名参加解放军。党员带头打先锋,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光荣事例层出不穷”[3]甚至还出现兄弟争相上战场以及参军回来再结婚的动人场面。以上足见解放军获得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这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如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在《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中指出的那样:战役的胜利与后方的物质供应息息相关,“没有这种保障, 要想取得这次的完满胜利,是不能设想的。”[4]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也是如此,在党的号召下,广大民众节衣缩食,奋不顾身,大力支援,送给养、送弹药、抢修道路、照顾伤员、参军参战,真正做到了“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和“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二、渡江战役——人民战争,人民支援
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全境解放后,渡江战役随之进行。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广大民众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满腔热情地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多月的支前运动,共筹运粮草4.5亿斤,征用船只5万多只,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巨大威力,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建立了稳固的根基。这其中,出现了很多感人事迹。如为了筹粮,老百姓竭尽全力,在所不惜,邓小平好几次动情地指出江淮地区人民“把家里的粮食尽量拿出来,并且表示只要渡江,饿着肚子也不要紧。为解决烧柴困难,人民甚至无怨言地拆房子给我们当柴”[5]为了帮助部队迅速地渡江,沿江老百姓拿出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木船,百万解放军正是乘着这些木船穿过敌军的江防和炮火顺利地驶向彼岸,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处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广大老百姓排除万难,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车轮滚滚、舳舻千里、担架如流、夜以继日、积极支援的波澜壮阔的宏伟支前图景,为争取决战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充分阐释了人民是革命的源泉和胜利的基石,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也表明老百姓的政治认同天平倾向于中国共产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
[2]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临沂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3]太行讯:《太行掀起参军潮,八千青壮上战场》,《人民日报》1948年12月27日第2版。
[4]胡卫国:《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大力支前》,《档案与建设》 2018年第4期。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