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

作 者:(杨玉赫 齐学铭 毛圣伦 刘

 项目基金: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河北师范大学)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022HYY011);2.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课题《中医院校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主流形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2023SJLX33);3.2024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原则,也是高等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教育理念尚需深化、师资课程质量有待提升以及资源平台运用不足等实际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这项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与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立德树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精心谋划并全面部署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鉴于此,在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承载着筑牢意识形态、守好意识阵地的责任与使命。确立高校教育的政治站位,不仅彰显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更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重视。通过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相关活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民族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孕育出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民族情感以及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二)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对共性价值的认同和追求,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核心指导,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在高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端正学习态度和思想认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要从文化、心理、民族观念、国家认同等多维度深化对学生的教育,向大学生传授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播撒爱国的种子,确保大学生在政治立场上坚定不移,在民族问题上坚守底线,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持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繁荣昌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路径
(一)发挥好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在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高校教育各个环节的过程中,课堂作为育人的核心阵地,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巧妙融入实践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活动等,以此推动立德树人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要将民族教育自然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深入挖掘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使之与其他课程内容实现有机融合。在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中领会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此外,我们还需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核心,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的理解与培养,助力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培养情感纽带,以浸润式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在高等教育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建设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情感纽带的培育,构建浸润式教育环境,以形成育人合力。为此,首要任务是构建民族友好型的校园文化。通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嵌入民族人文关怀元素,有效关爱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同时引导他们规划未来方向。同时,应鼓励各族学生在生活中相互关爱、交流、照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支农支教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特别是在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增进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社会、民生和民俗等方面的了解。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史档案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场馆,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入体悟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
(三)强化技术支撑,打造多维的交流平台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当敏锐洞察并灵活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精心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发挥校园媒体普及性、覆盖性的优势,同时,借助青年学子喜爱的形式,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强烈热情。高校还应积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对学生网络浏览的监测和监管,有效防范学生受到涉及民族问题的不当言论的负面影响。对于任何有损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我们需做到及时发现、迅速干预,切实履行校内媒体平台内容的监管职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言论导向。
三、 讨论
在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认知与理解上,我们需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灯塔,既脚踏实地于现实,又仰望星空展望未来。借助深厚的理论积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石,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还要借助网络媒介的无限传播力,将这一意识广泛传播。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既要恪守正道,遵循基本原则,又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前行,以此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个人青春梦想、国家民族梦想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健,王喆.“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路径探赜[J].高教学刊,2024,10(18):183-188.
[2]张雁钦,郭雯清.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路径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4,(10):158-160.
[3]吴欣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实践逻辑探析[J].大学,2024,(15):31-34.
[4]吴卫卫,王帆.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培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0):47-49.
[5]杨春华,王宏伟.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实施机制的优化探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26(03):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