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承江西红色故事语境下 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研究 ——以《设计色彩》为例
作 者:黄东兴 黄阳彦 罗 雪
(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大
中
小
摘 要:在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背景下,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组成的江西红色故事于新时代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主题性美术创作作为重要的历史呈现方式,高校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既有益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发挥自身才能,为红色血脉传承贡献力量,又是高等教育以德育人、以美育人的需要。在此语境下,本研究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研究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计色彩》为例,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理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改革原则、策略与实践经验等,探讨在应用型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有效地将主题性美术创作作为传承江西红色故事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传承江西红色故事;主体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设计色彩》
在当前对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进行深度探究的时期,于全新的历史环境之中充分释放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提高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时代价值,正逐步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题中之义。 [1]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成当代中国历史文化丛林中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激发爱国情感、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优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重要的历史呈现方式,能通过其突出的视觉效果,让观者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作画者也能在创作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要传承江西红色故事,就要深入挖掘江西的传奇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在这一语境下,深度挖掘江西红色故事,创新性地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中,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其对于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期美术教育改革的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红色文化传承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之下,如何将红色故事融入美术创作教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何文雯(2024)强调了多学科融合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将历史学、文学等人文领域融入教学,重视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写生和创作。这一观点为美术创作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仍需进一步探讨。[2]邹宇航(2019)提出,在思政理论课程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虽然此研究主要针对思政课程,但其方法和理念对美术创作课程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增强学生对红色主题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激发创作热情。[3]与此同时,在面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中,金临(2024)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提出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建议通过组织展览和比赛,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这一研究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提供了实践路径,但在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仍需进一步细化[4]。
李文文(2020)强调了主题性油画创作中色彩应用的重要性,并提出色彩应用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5]李姗姗(2023)指出,红色主题油画创作中色彩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6]。张超和王思唯(2022)提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红色主题创作中将绘画语言与作品内容形式紧密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7]。这些论述为本研究选取《设计色彩》这一课程作为案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一)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8]。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载体,人才是人力资源里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人才对经济社会的显著贡献及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了最为活跃且先进的生产力。[9]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素质卓越、思想觉悟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10]。《设计色彩》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提高高校学生的色彩敏锐度,增强高校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能够以色彩为语言,精准传达创意与情感。本教改研究立足于将江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实践之中,旨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高等教育德智美育成效,令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掌握色彩基本原理与高级应用技巧,从而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能够运用色彩创造出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深刻触动人心的作品,为高校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张本。
(二)课程方法与手段创新融合
动物的行为模式由其生理功能决定,而人的文化模式一定要依赖外在的符号、概念等“信息源”。红色基因不能像生物基因一样自动遗传,只能借助教育来实现传承。[11]要将红色基因传承到位,就要对红色教育方式和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模式进行创新。刘卓(2014)指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网上精品课程等,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更具灵活性[12]。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秉持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核心理念,构建了精细化的多环节教学策略。在理论讲授上,坚持“深入浅出”,力求将复杂的色彩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张蔚(2015)提出,通过名作鉴赏和色彩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和创意思维。[13]在本《设计色彩》教学改革课程中,教师会通过对经典名作的色彩分析,指导学生创作具有红色主题的设计作品。
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张玉江(2024)指出,色彩设计课程应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性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和创意思维。[14]深入进行互动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线上线下学习,利用小组讨论和趣味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互动,以期待教学成效的提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他们掌握色彩知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注重课程的应用性,以项目为导向
在当今不断发展与变革的教育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其中,着重强调课程的应用性愈发凸显,这一举措已成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本次教学改革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立足点,旨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引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理念。PBL 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驱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15]在本《设计色彩》教学改革课程中,教师会设计有趣的案例分析环节,放眼全球,精选设计佳作,深入剖析色彩运用,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与理解力。并通过实践训练将理论外化与实践之中,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一系列与江西红色故事相关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实际项目,例如为江西某红色纪念馆设计宣传海报、为红色故事书籍绘制插图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江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挖掘其中的色彩元素和情感表达。通过自主调研、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其色彩运用和设计创新的能力,通过对项目成果的评估和展示,学生得以明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进而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改进与提升。同时,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相互协作、交流想法、中得到了提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更符合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总之,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原则,能够为《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实现传承江西红色故事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索
(一)课程成果的项目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在《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本教改方案倡导课程成果向项目化实践的深刻转型,旨在架设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实桥梁,促进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融合。这一前瞻性的策略核心在于,将学生的色彩设计作品转化为具有实际社会价值的红色文化项目实践,如策划并执行红色文化展览、创新组织红色主题设计竞赛等。此举不光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江西红色文化的深度传承与广泛传播,并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有效锤炼了其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担当。
(二)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拓展:兴趣与责任的双重激发
近些年来,江西财经大学以实践育人为突破要点和建设重点,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建设工作,借助“红色剧本+情景演绎”“红色剧本+实地研学”“红色剧本+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样且极具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手段,全方位搭建起了兼具构想特性和体验特性的互动式思政教学平台,至今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改方案吸取了已有的成功经验,多样化拓展课堂内容与形式。通过引入红色文化讲座、红色电影赏析、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剧本杀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动员学生参与红色文化调研、红色革命故地走访等实践活动,令学生在实践当中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在课程教学的全面革新中,本教改方案尤为注重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策略,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嵌入色彩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教育模式。在理论讲授的广阔舞台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这座精神宝藏,不仅阐释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深厚革命传统,更聚焦于这些价值内涵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得以在新时代青年中赓续传承下去。在实践绘画的生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自觉亲近红色历史,通过画笔触摸光辉岁月,深刻领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与不朽功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完成对色彩艺术技巧的锤炼,更能让高校学生深刻体悟与传播
红色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眼见证并亲身体验色彩艺术在弘扬红色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展现的独特魅力与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改革还高度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灵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与项目,激励学生成长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青年典范,致力于培养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真正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有影响力的栋梁之才。
(四)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与创新:江西红色文化设计品牌的塑造
郭辉指出,注重挖掘本土素材是当代红色文化主题绘画创作的实践中的关键一招。[16]鉴于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教改方案将《设计色彩》课程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旨在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设计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灵感和素材,融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中。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设计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红色文化作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还能推动江西红色文化设计品牌的塑造和传播。
四、结语
在传承江西红色故事的宏大叙事中,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是提升当代美术教育质量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使命。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宽教学视野,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思维碰撞,以及建立健全的创作成果展示与评价机制,我们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以外,红色教育与高校美育的深入融合不仅丰富了高校美育的内涵,也拓宽了红色教育的传播渠道。通过将红色故事融入艺术课堂,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更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与探索,不仅要在《设计色彩》课程中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更要为传承江西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贡献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力量,使江西红色故事于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
[2]何文雯.红色主题融入高校美术命题创作课程路径探索[J].美与时代(中),2024(03):78-80.DOI:10.16129/j.cnki.mysdz.2024.03.014..
[3]邹宇航.红色文化在思政第一课堂教改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交际,2019(19):162-163.
[4]金临.关于高校培养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机制的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为例[J].当代美术家,2023(01):28-35.
[5]李文文.主题性油画创作的色彩运用[J].艺术评鉴,2020,(01):52-53+56.
[6]李姗姗.红色主题性油画创作中的色彩研究——以1949—2011年红色经典油画作品为例[J].山东艺术,2023,(03):36-44.
[7]张超,王思唯.红色主题美术创作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新美域,2022,(09):127-12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9] 孙安宁.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传承与创新[J]. 人民论坛,2012(17):182-183
[10]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1)
[1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99,99.
[12]刘卓.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9(06):136-137.
[13]张蔚.从名作鉴赏到设计应用的色彩创意探索——基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J].四川戏剧,2015(08):91-93.
[14]张玉江.高校色彩设计课程教改探索[J].教育探索,2013(01):44-45.
[15]陈巍,陈国军,郁汉琪. 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183-187.
[16]郭辉.红色文化主题绘画创作思考及实践——以福州革命旧址写生创作为例[J].福建艺术,2022,(12):52-54.
作者简介
黄东兴(1992.1)男,汉,江西赣州,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
黄阳彦(1993.11),女,汉,广东深圳,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品牌设计,交互设计;
罗雪 (2002.12),女,汉,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蛟桥校区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高枫(2004.3),女,汉,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蛟桥校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