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临床实践阶段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临床实践阶段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 者:张惊宇 赵琳琳 汪煜楠 李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关键一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医学院校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求都有着显著差异。临床实践阶段作为医学生投入到医疗行业的预备阶段,是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以临床实践阶段为出发点,浅析目前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实施路径,做到全面、全方位将医学生德育教育与临床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育;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教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早就指出要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化。临床实践是医学院校学生接触未来工作岗位的第一站,因此,加强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医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对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懈怠,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等问题。因此,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临床实践阶段,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医生这一职业需要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要求医学生具备敬业奉献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服务至上的行医准则。通过德育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践行这些医德品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声誉。
德育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教育不仅重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医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当前,医患关系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德育教育,医学生能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教育在培养未来医生的全面的职业素质和推动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医生职业生涯过渡阶段,良好的德育水平是一名合格的医学实习生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已成为医院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临床教学的教育活动通常由医务部门依照医学高校的教学大纲,组织并由专业科室的医师来执行。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临床专业学科,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技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医师教员会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的方式往往缺乏计划性和持续性[2]。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当前的教育仅限于涉及医德医风的现象,专门的实习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仍然存在盲区。由于医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德育方面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次要的任务。
根据部分医院实习医师管理规定,医学生的分数由实习平时分数(60%)、出科考试分数(30%)和实习态度分数(10%)组成[3]。但根据最新的医学院校学生的实习考核标准研究显示,40%以上的医学院校在实习手册中明确规定医学生在实习考核中包含德育评价,仅不足5%的院校(例如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院校)将实习生德育评价进行细化分类,通过进行学生与带教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互评、患者满意度评分、医学伦理学与医疗法规理论测试等方式开展临床实践阶段多维度德育评价[4]。在临床实践阶段结束的评价环节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医学生只需在实习结束时提交自己的评估报告,并由带教老师签字确认。有些情况下,甚至出现医学生自行填写评估报告并代替带教老师签字的情形[5]。由此可见,实习医学生的医德评价结果具有主观性,这可能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此外,临床教学医院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进入实习阶段后,母校与身在实习地的学生的党团组织联系较为松散。此外,由于在校学生党员数量有限,以及各教学医院组织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学生党团活动缺乏规律性,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想方面,职能发挥不足。学校和教学医院的思想工作部门难以适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三、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德育教育优化路径
在临床实践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全面的德育教育方案,该方案应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可以在临床实践阶段开设医学伦理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和医疗伦理法律法规等。这些课程将帮助医学生全面了解医疗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医学伦理规范和医疗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从而培养他们遵守相关规定的意识[6]。同时,在医院实习期间,学生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使得学生对医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了它的伟大和神圣。通过临床医师分享的成功治疗案例和从业感受,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医者治病救人的使命和责任,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德育教育在临床实践阶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医学实习生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承担着传承医学知识的使命,同时也是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当前,融媒体时代的演进使得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愈加模糊,各种媒体平台相互交融,为教学平台的扩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各类医学院校可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立“思政天地”模块,医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在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多重压力时,从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此外,组织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举措能够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7]。
四、讨论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需要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方式,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为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静.加强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2):89-91.
[2]荣虎只.医教协同背景下儒家“学以成人”思想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德育引导[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4289-4291.
[3]刘倩,袁三澴.试述临床带教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J].蛇志,2019,31(02):305-307.
[4]李培莉.以学生为中心——临床实践教学评价范式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5):64-68.
[5]温智勇,肖丽俐,齐旭红.临床教学中主体性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7,3(S1):101-103.
[6]张国君,王建敏,花蕾等.医学生临床阶段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7,3(02):160-163.
[7]林莹,甘容通.德育哲学视野下实习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1):1-4.
 
作者简介:
张惊宇(1979-),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