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作 者:代晓颖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摘   要:本文以高职教师的核心素养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队伍需求,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教学修养、专业实践素养、教研科研素养四个维度,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利用Yaahp软件建构了一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构建为后续评价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层次分析法;群决策分析法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该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1]。《总体方案》中明确要加快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打破“五唯”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束缚,注重教师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同时强调师德师风应该作为第一标准,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工作采用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2]。因此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不仅是践行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推动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概念界定[3-4]
教师核心素养是指作为教师为满足教育工作需要所必备的核心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应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所具备的素养,此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职业技术技能。因此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着重强调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以及职业技术技能。
二、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终身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围绕国内外相关政策、标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5-7],详见表1。
三、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德尔菲法[8]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所谓特尔菲法是指将亟需待解决的问题运用专家咨询表单独发放给权威专家手中,将专家意见汇总后重新整理,再次重新发放给相同专家。通过将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几轮的集中、整理,最终达成较为统一的解决办法。
(二)群决策层次分析法[9]
群决策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聚合了多个专家意见,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对专家进行排序并赋予专家权重进行复杂解决,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大小来确定专家权重,进而得到所有指标的综合权重。群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观点,提高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一)核心维度内涵确定
1.师德修养[10]
知准则、守底线,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遵守教学行为准则与规范,能够传播正确的知识;爱护学生,以身作则,与学生建立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准则。
2.教育教学素养
能够完成教学工作,了解对所教学科的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准确选择教学资源,编制课堂教学方案,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能进行学情分析;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检测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保持良好课堂气氛。
3.专业实践素养[11]
高职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够熟练地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并能够在教学中将这些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与相关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能力。
4.教研科研素养[12]
关注并了解相关政策,不局限于校内的交流学习;在参加他人研究项目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资源,能够自主设计或改进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高职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
通过前期对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文献的研究,再结合我国近年印发关于高职教师的政策文件、发展标准等,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34个。
随后邀请5位专家,均为高职教师发展相关一线工作者和管理者制定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对二级、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详见表2(1=不重要 2=较不重要3=一般重要 4=较不重要 5=重要,重要性平均分<4,表示重要性较低,将指标删除),同时提出对于评价指标设置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合并指标四个,删除指标4个。
(三)高职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根据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汇总整理,最终指标体系整体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采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计算一致性比率CR值,从而得出5专家归一化权重,结果见表,见表2。
利用Yaahp软件通过对数进一步梳理分析,得到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高职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讨论
1.本次构建的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符合研究规范、内容较为完善
根据本次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共邀请12位高职教师参与评价指标试用。试用结果显示:12位高职教师核心素养水平平均值在0.78分,总体情况较好。其中专业实践素养各指标得分较低,其中行业实践能力这个二级指标得分最低,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表示没有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网络。此外,教师教研科研素养中的科研转化能力不理想,仅有两名两老表示有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
同时也收集到了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反馈,大部分教师认为该评分表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内容设计合理,分值的分配比较科学。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和教师的个人感受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职教师在核心素养上存在的不足,说明指标体系构建内容较为完善。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过程规范。
2.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是对这些政策要求的积极响应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教师学历、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究竟哪些才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杨聚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06):181-190.
[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N].河南日报,2022-05-25(007).
[3]刘鸿艳.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1):76-78.
[4]高莉.高职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21,37(06):98-102.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2,(06):261-262.
[6]梁卿.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缘起、目标与策略——《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江苏教育,2020,(60):36-40.
[7]赵蕾.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0.
[8]孙楠,吴禹峰,姜欣欣.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9):1-6.
[9]余安,储菲菲,张朋越.基于群决策层次分析法的国家标准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S1):21-28.
[10]田晓欢.关于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构建的研究[J].科技视界,2021,(05):107-109.
[11]刁均峰,韩锡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6):13-20.
[12]王金立,王志新,周健.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构建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04):28-32.
[13]张梅,奚丽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析高校教师发展路径[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