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幼儿听赏吟唱闽南童谣的四化策略
作 者:柯雪瑜
(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中心幼儿园,福建 晋江 362200)
大
中
小
闽南童谣是根据闽南地区特色方言创作和传唱的歌谣,它内容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充满童真童趣和生活温情,是当地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晋江地处沿海,有着丰富的乡土歌谣资源,闽南语作为特色方言逐渐在幼儿的生活中流失与远离,许多闽南儿童已经不懂得说闽南话,唱闽南歌。面临这样的危机,我园在传承和保护闽南童谣方面,开展了闽南童谣进校园活动。本文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以生活化为基础、以情境化为导向、以游戏化为核心、以表演法为手段,阐述了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的实施策略。 一、以生活化为基础,选择适宜内容引发共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闽南童谣贴近幼儿日常生活,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身,以不同的类型展现多方面的内容。我园地处闽南地区,幼儿经常听家中的老人、地方电视频道、社区媒体等宣传中听童谣、念童谣、唱童谣,也欣赏过童谣改编的节目表演。我们在引导幼儿学习童谣时应选择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已有经验,提取相关信息,根据幼儿的生活和发展需要选择童谣。
比如在闽南地区,端午节的水上捉鸭比赛,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它不仅是为了娱乐,还寓意着去除“不洁”之物,迎来吉祥、平安和团圆的日子。因此《五月节掠鸭》:“五月节,日昼头;安平桥,界人头;看掠鸭,头拄头;竹竿抹油滑双头;鸭仔挂在竹竿头;后生家,囡仔头;紧骹捷手行到头;掠到鸭仔真正肴。”这首闽南童谣在幼儿的心中萦绕。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做清明果,念《清明节》童谣,帮助幼儿了解清明的民俗特点;在幼儿散步时引导幼儿念唱童谣《相牵手》:“相牵手,好朋友,吃土豆,配烧酒,烧酒仙,走路空空颠”,幼儿手牵手、边走边唱童谣,趣味十足。
二、以情境化为导向,基于生活经验提高兴趣
情境化是通过对所设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幼儿主体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情景”设置,从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幼儿在学习中进行想象和联想,使活动更具趣味性。如童谣《新年歌》中,教师设置过新年的场景,将幼儿的情绪带入过年迎春的氛围,使幼儿仿佛看到新年里拜年时欢乐喜庆的场面,不自觉地投入到童谣情境中,启发幼儿思考过春节家家户户在做的事情:聚会、拜年、跳火圈等等,利用情境解释“结灯棚、上元暝”就是“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的意思,达到良好的效果。创设艺术情境,可以把拗口的童谣变得通俗易懂,幼儿在赏析过程中兴趣十足、积极参与。美术画面中形象多样、情节丰富、有趣的故事能够让幼儿走进童谣意境。教师亦可选取音乐创设与童谣内容适应的情境,轻柔旋律、音韵、节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如《天乌乌》歌曲旋律一播,孩子就不由自主随乐吟唱。
三、以游戏化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理解
《指南》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更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结合童谣内容,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如体游、音游、表演、角游、民间游戏等,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游戏活动中,更快地理解童谣、感受童谣、体验童谣,从而提高学习童谣的成效。如大班闽南童谣《嘎嘣嘎嘣嚓》:在吃脆饼环节中,结合手指游戏“剪刀、石头、布”。两个幼儿合作游戏,赢的咬一喙(口),输的没半喙(输的没得吃);喙大咬大喙(嘴大咬大口),喙小咬小喙(嘴小咬小口)。幼儿在乡音朗朗中高潮迭起,体验到合作乐趣,认识到脆饼咬下去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直白”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又如在童谣《点仔点水缸》中,结合“点兵点将”游戏运用边说边玩的形式,通过水缸、茶瓯、茶鼓、滚水等童谣中的关键词,引导幼儿在老师点到你的时候就要把下一句童谣念唱出来。同时也可让幼儿充当“领头羊”,边念边点,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自然地融入童谣的诵读。教师依据幼儿游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动作、语音的变化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童谣中的相关词汇,化拗口为顺畅,化复杂为简单,幼儿学习闽南童谣更有动力。
四、以表演法为手段,迁移经验提高艺术素养。
语言活动设计应当讲究艺术性,在闽南童谣中适时借助表演手段融入各个环节,使课堂更有趣,情感更有味,幼儿在交流互动中理解闽南方言的特点,发展审美能力,提高语言和艺术素养。教师运用影视表演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幼儿更快把握角色形象,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天乌乌》中有一幕阿公争吵的场面。教师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演出,再带上精心制作的道具:阿嚒眼镜、围巾,阿公白胡须等两两合作进行表演,在动手、动口、动体中感受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加深幼儿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使表演生动有趣。教师利用律动表演,诠释角色特征,促使幼儿深入学习童谣内容,共同创编情节、动作等形成良好互动。在《海龙王要娶某》,根据童谣特点,设计抬轿、敲锣、打鼓、跺脚等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合着音乐做动作,孩子们把青蛙、蜻蜓、萤火虫等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教师运用器乐演奏,实现动静搭配,让幼儿在学习童谣中主动参与。如《十二生肖相歌》中,除了用耳朵听、口头念诵来感受童谣旋律,还可提供打击乐器进行配乐演奏,在手眼口配合中领会乐曲的情感和内容,提高合作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03
[2]李玉凤《以闽南文化为载体 创建特色幼儿园》 福建教育 2018.07
[3]陈玉香 《传承闽南文化,构建乡风淳朴的园所视觉环境——以南靖县实验幼儿园为例[J]》 福建教育.2014年第26期
[4]洪燕兰《借助闽南童谣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校本研究》 考试周刊 20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