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教育对医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及路径探讨
作 者:张惊宇 赵琳琳 汪煜楠 李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大
中
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指引。国学教育在医学生德育阶段的价值不可小觑,它为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医德观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传承,同时也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相契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德教育;医学教育;人文教育
提高高等院校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开展的重点。在当今社会的医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这也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将医德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是新形势下医德教育开展的新思路、新方向,也是新时代医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未来医务工作后备力量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将德育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发挥隐性教育力量,将国学教育融入德育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和国学底蕴的医学储备人才。
一、国学教育中的“医德”元素
“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是国学教育中经典的医德表述,作为当今形容医务工作者医技高超和品行高洁的常用词汇,这两句话将孔子儒家思想中的“诚”和“儒”进行有机融合,是我国传统医学伦理教育的精华。
学者常将国学教育中的“医德”元素总结为“仁”、“精”、“诚”三字。《灵枢·师传篇》[1]说:“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体现了传统医德理念,愿天下无病,愿人民健康,无论贵贱身份,皆有药石可医,医生要为人民服务,不居于患者至上,济人为本,生命为重,这便是“仁”;《素问?著至教论》[2]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常存仁爱之心是治病救人之本,具有精湛的医术更是必不可少的客观因素。这就要求医生要以病人的生命健康为己任,不可为功名利禄做害人之事。《素问?示从容论》[3]又说:“夫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了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要求医生还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去思考,分析,灵活运用,探索新知,临病从容,诊察入微,救死扶伤,精于医术,这便是“精”。《素问?徵四失论》[4]又说:“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批判了哗众取宠,术业不精,“妄治时愈”而“愚心自得”的不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要求医者一举一动保持好的品德,指出:“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素问?方盛衰论》)。同时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医生的诚信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提及权势、金钱、威武皆不可改变医者之诚信,将诚信作为医生的立身之本,以诚相待[5]。
二、国学教育的医学生德育价值
首先,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养。国学教育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廉耻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医学生能够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践行“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其次,国学教育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等思想能够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面对患者时,时刻保持高尚的医德品质,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做出贡献。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国学教育与医学生德育工作融合路径
正视现实,我们发现传统的国学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因此,将国学教育融入医学生德育的路径应当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加强课程整合。在现有的医学课程体系中,增加国学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加深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收到国学文化的熏陶。医学院校在进行德育与国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有教无类的群体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多样化地制定德育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将国学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医学生对国学教育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同时,《孟子·尽心上》也提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医学院校要加强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因势利导感染学生,将国学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迁移到学生的认知之中。
二是强化校园氛围。医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知识传授与环境陶冶,将医德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正是实现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例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6]。”医学院校可以充分挖掘词句中的“慎独”元素,使学生明白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至高境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自律地接受社会道德实践和法律的约束,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国学文化实践课程等,让医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深化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从而将国学教育真正融入医学生德育的过程中。
三是构建国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7]。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学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历史杰出人物生平遗迹及其相关建筑衍生物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精神,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国学精神的魅力,从而激发大学生对国学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将国学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医德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四、思考与讨论
医学类院校国学教育与学生德育培养当然不是象征性的设置几门课程,开展几次讲座或实践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参与以及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在医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整合国学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可以将国学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生德育的路径中,为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德艳.习近平德育观对医学生站稳人民立场的价值研究[J].品位·经典,2022(06):19-21+107.
[2]杨岚清,李湘玉,肖辰等.以“大医精诚”为核心促进医学生德育发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22(03):38-40.
[3]贾颜,侯建成,冯桂梅.《朱子语类》德育思想及其对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1):1464-1468.
[4]黎华丽,段文越,罗梅等.中医药文化融入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研究——以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9):88-90.
[5]王小路,刘凌宇,霍丽丽等.浅谈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德育功能[J].科技风,2020(16):206.
[6]李梦华,张瓅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8):60-62.
[7]王国杰,李霞,姜大巍等.关于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9,35(05):7-9+33.
[8]吕雪平.传统文化教学在医学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30):251+253.
作者简介:
张惊宇(1979-),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