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德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作 者:王 蕊
(无锡市南湖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越发灵活。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语文学科要更加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并通过语文的外延感受生活中的德育内涵。在学科德育视角下,更新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推进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给学生更多的精神指引,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语文学科在初中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科;语文;课堂;德育;思想
前言
新课程理念的传播,让初中语文教学任务更加丰富。引导学生识字、识词,理解篇章,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新课标要求下,要将语文的工具作用与思想教育作用相结合,通过语言讲解,帮助学生领悟,通过强调信息,帮助学生整合,整体来说,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资源。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才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教师要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关注德育教育落实情况有待改善的教学现状。利用德育视角,审视语文学科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汲取精神营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继承、发展、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传统节日、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传统文化,将德育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和感知事物、文化、人文科学等方面,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伟大人物优秀的道德品质,增强自我认识,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四有”合格人才,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到其将来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除了学习好文化知识外,还要把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变成社会财富,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提供支撑。所以,在目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给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助力,实施德育,使学生的优良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育,有效地打破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束缚,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比较简单,有些教师经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德育价值,导致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导致语文教育质量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格的塑造。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专业的语文知识,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感,进而积极学习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
二、学科德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强化学生感受
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教育机构制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更是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工具。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尤其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初中语文教材涵盖了散文的细腻情感、小说的丰富情节、戏剧的生动形象以及诗歌的韵律美。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深刻的育人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细致分析文本内容,了解每一个篇章的结构与内涵,进而设计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计划。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吸收到更多的德育智慧和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品德的升华。
例如,《老山界》是一篇描写老山界风景与历史的记叙文,通过生动而详尽的笔触,描绘了红军战士们在老山山脉的险峻地形中勇往直前的光辉岁月。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叙述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将红军跨越这一军事险地的艰辛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历史画卷。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邃,感情真挚而丰富,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更彰显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主题。这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爱国主义的情怀与革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这样的理念: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挑战,都要怀有一颗热爱祖国、不畏困难的乐观之心。通过学习《老山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二)创新课堂氛围,渗透德育内容
在德育视角下设计和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氛围的轻松化和积极化。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擅长利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解语言,没有任何波动的教学情绪,这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在促进德育教育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心理知识的学习,了解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其性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与德育教学内容或目标相关的元素,促进德育情境的形成。教师要积极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学氛围,无形地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个人品质修养水平的提升。教学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能够给学生精神上的指引。着眼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主题,创新课堂氛围的创设形式,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才能让语文学科教学发挥德育作用。
像在讲解《黄河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黄河颂》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以语言阐述的方式,营造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氛围。《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于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来到黄河边,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赞歌。创作背景的传递,能够让学生了解作者诗歌中所用字词所表达的意义,更好地体现出黄河颂的豪迈之情。让学生理解《黄河颂》能够激励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的力量,感受《黄河颂》中所传达的抗日一线战士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领土的力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音乐作品和视频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自己对《黄河颂》的理解,聆听《黄河大合唱》,观看相关视频,进入到对应情境之中,激发起当代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丰富学科内容,感受精神内核
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发掘更多与学科相连的德育资源,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对学生来说亦是如此。为学生寻找与学习能力发展相关的课外资源,引导学生突破个人学习瓶颈,发展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厚积薄发。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一直被忽视。在倡导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课外阅读再次得到重视。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资料更加灵活,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对于学生个人文学视野的开拓有积极作用,也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观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课外阅读的引导,利用有效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关注个人课外阅读质量而非数量,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课外阅读节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水平不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推荐一些有益于其道德水平发展的课外读物,促进学生从阅读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举例来说,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从之前课本中“名著导读”中阅读过的《<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入手,带领学生们感受四大名著的魅力,通过《智取生辰纲》,感受与《西游记》截然不同的《水浒》特点,通过文章,感受“智”的巧妙构思,思考作者对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在表达“智”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对文章阅读时,感受本文带来的德育内涵,在做事时避免心浮气躁,说话要有分寸,做事要有谋略。在课下,教师还可以从阅读过的《西游记》与《水浒》入手,选择四大名著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通过四大名著,认知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从而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比封建社会与当代社会环境,促进初中生们通过阅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让学生为国家而感到自豪。除此之外,引导学生阅读励志主题、爱国主题的诗词,促进学生诵读能够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更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更自信,也建立与之匹配的意志品质。
(四)挖掘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储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从书本上学习关于古代习俗和传说之类的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其抽象性较差,很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网络资源,网上有大量的文学、诗词、散文等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源,并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此外,通过虚拟实验、网上教学等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精心挑选与鲁迅相关的书籍,然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向学生深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是如何用文字描绘他对国家深沉的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人类未来发展所持不懈探索的探索精神。这些情感与精神的感染,无疑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思考与理解。
(五)组织实践活动,感受积极观念
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促进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固定的课堂环境中走出,融入自然,融入家庭和社会,真真切切去感受,去体验。只有实践活动经历足够丰富,才能让学生验证自己接触到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身边的正能量。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后,通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述,理解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乡季节的景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象,进行“我家乡的夏天/秋天”的写作活动。在周末,可以走出学校,融入自然,到周围的花园、郊区游玩,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去感受自己家乡平时不被注意的美,从而更好地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指导,通过环境交互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创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师的创新之下,初中学生的眼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拓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科见识,还能了解更多的思想观念,明确个人价值取向。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语言使用者和更积极向上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安玉芳.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甘肃教育,2024(10):23-26.
[2]杨译,李振峰.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若干思考[J]. 文教资料,2023(8):66-69.
[3]王萍.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16-17.
[4]陈卫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3(15):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