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如人生,面面‘剧’到 ——浅谈小学生戏剧表演素质的培养
作 者:杜楚珊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中心小学,广东 佛山 528513)
大
中
小
摘 要:戏剧是集音乐、语言、美术、肢体语言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习戏剧表演,对提高少年儿童综合艺术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不少学生的“玩伴”变成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逐渐让他们的思维禁锢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长此以往,不仅对学习产生影响,更会让他们丧失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因为缺少手机引发强烈的情绪问题。 关键词:戏剧表演;语言;肢体;情感
一、小学生学习戏剧的好处
(一)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
戏剧表演对小学生认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戏剧表演的综合活动中,每一个动作或语言的表达都能对学生的中枢神经发育产生影响,而与之进行沟通反馈的表演同伴,也能通过同伴的表现产生迅速的反应,从而提高双方的协调能力,加速反应速度,使参与戏剧表演的成员消除胆怯,逐渐在表演中找到自信,能够以大方的姿态展现自我。
(二)促进小学生肢体语言开发
所谓的“肢体语言”就是在戏剧表演中身体各部位的肢体表达。刚接触戏剧的小学生,语言表达总是强于肢体表达,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总是最能表达所思所想的直接方式,因此,对于如何根据剧情调整与控制眼神、表情以及身体关节,是戏剧表演较重要训练环节。
在戏剧表演中,学生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剧情,揣摩各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分享、尝试等交流方式,表达人物冲突,进而锻炼肢体语言,表达剧情发展。
(三)促进小学生情感教育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情绪化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他们有的好奇心重、好胜心强、胆小懦弱等,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缺少情感的输出口,他们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容易做出极端行为。戏剧表演教育能让学生们体验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也能在潜移默化的剧情中接受正面的引导,为情绪情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二、开展戏剧表演的准备环节
(一)选择合适的题材及剧本
对于小学生来说,戏剧的题材一般以课本剧、校园生活、学习实践等题材为主,少数可以选择家庭生活剧,通常展现学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趣的集体生活等,这些类型的题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联系,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加自然、投入。
在剧本的创作上,我们应该注意剧情的简介,语言的精炼,不能挑选“说教式”的剧本;其次,选择的剧本冲突矛盾点不宜过多,避免产生“强行洗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选择的剧本不宜过长,在一定的时长内,要融入游戏性、创意性、感人等故事情节,已达到生活化、趣味化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熟悉剧情
学生是表演戏剧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调动自身积极性,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要做到“童心未泯”。
在训练的时候,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吗,由低到高,生动讲述剧情以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其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如指导课本剧《王二小》,我们要把王二小的人物性格、历史背景等进行耐心地讲述,再结合示范式的动作启发,比如英勇无畏的表情、端正挺拔的姿态、机智的眼神等等,让学生牢牢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在故事中领悟道理,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形成审美、认知的提升。
(三)戏剧表演中的组织与分工
戏剧表演是群体性活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通过演员的相互配合达成艺术效果的呈现。在表演初期,为了能使剧情有更好的展现,教师可以给每个演员布置相同的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享、练习,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位演员的特性,能够在角色分配上做出更快的判断。
在完成角色分配后,如何能够较快地完成剧情展现呢?除了掌握主要角色的进度外,更应该调整其他演员的心理状态,要鼓励他们理解、重视、表达角色,思考角色情绪、肢体等展现。普遍学生认为只要主要角色演好了就可以了,其他配角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是对戏剧表演最大的误解。
三、如何激发小学生戏剧表演的能力
(一)激发声音表演能力
著名的演讲家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巧,75%靠的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差,对孩子的成长,学习甚至成年后工作,恋爱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多么地重要。
其次,可以通过分析拼音,练习嘴部肌肉的方式提高声音的表现力。我们都知道拼音由辅音和母音两部分组成,在日常的对话中,由于语速、方言等原因,容易出现咬字不清晰,辅音不明显,母音咬不紧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慢速练习,把台词中容易忽略的音节标注出来,在练习对白的时候注意嘴部肌肉的调动,熟悉后再提升语速,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声音与台词不清晰等问题,为戏剧表演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二)激发肢体表演能力
在肢体语言的训练上,可以通过“你演我猜”口述游戏的方式,探索身体各个部位,让学生通过不同身体部位的组合,模仿日常生活,例如:打哈欠、跑步、做饭、扫地等,探索使用身体表达情景,把日常生活经验融入到表演中。
只有善于观察和积累,才能够较好地表达剧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动作肢体都是较为随意的,这样的习惯不利于戏剧人物的塑造,我们需要让动作与“韵律”结合起来,或快或慢地完成相应的动作肢体,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感受,体会角色肢体的作用。
(三)激发表演共情能力
中国的传统情感表达普遍是内敛、控制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可以、不能看、不能做、不许动”这些次,学生的情感本身得不到释放,也缺少表达自我的自信。
在戏剧表演中,每个感人的故事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如何更好诠释角色呢?“模仿”是是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要引导学生大声说出台词,说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鼓励学生为角色设计肢体动作等,这些方式都能引导学生把日常体验到的情景演绎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需要进行多深奥的戏剧表演教育,只需要引出他们的感受,鼓励多进行表达,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专注而投入”。要注意“身教大于言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共情”的过程自身也要进行情绪的投入,并善于利用音乐进行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生戏剧表演过程中总结的浅薄认知与理解。
参考文献
[1]融合戏剧表演 提升交际能力.陈海宁.小学生(中旬刊).2021(04)
[2]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张怀海.中国文艺家.2020(06)
[3]合作互动的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创新设计.芦阳.北方音乐.2018(20)
[4]小学音乐课堂中情景教学的应用【J】.黄青梅.华夏教师.202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