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齐白石篆刻艺术

浅谈齐白石篆刻艺术

作 者:郭霍达 (四川美术学院,四川 重庆 400053)

 摘   要:齐白石治印严格遵循"印从书出"的原则,在秦汉魏晋碑刻上痛下苦功,篆刻早年师法丁黄,旁及汉印;中年后取法赵之谦;晚年从《天发神谶碑》悟得刀法,造就了其大刀阔斧、不重整饬的篆刻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从齐白石篆刻字法、刀法、章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阐述其对当代篆刻艺术学习者的启示。

关键词:齐白石;篆刻艺术;启示
一、字法上破圆为方,异体同势。
齐白石印章篆法精熟,取字喜破圆为方,跨越了吴昌硕、黄士陵等人的门墙,从《祀三公山碑》、《曹子建碑》等经典碑刻中汲取营养,将书法演进过渡时期的文字入印,打破了仅以篆书入印的藩篱,实现入印文字的"破体"。
当然,其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反复对印面进行整体关照,从而对入印文字加以取舍。如"煮画庖","煮"、"画"字在隶楷之间,仅"庖"字运用篆法,但整体依旧和谐统一,浑然天成,但凡调换任意一个部件,都将意趣全无。这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在网络不发达,翻尽案头所有字书才能查出所需文字的旧社会,白石老人尚且能够反复斟酌,根据印章整体章法将文字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而在掌上篆刻字典无处不在的当下,却很少有人能够不厌其烦地为揣摩一方印章下狠功夫了,只将文字原样照搬,胡乱堆砌,敷衍了事,这对当代篆刻学习者来说是最要不得的。
二、刀法上单刀直冲,刚猛爽利
"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风雅事也。"早年的木工经历,造就了齐白石异乎常人的臂力,为其后来雄强刚健、苍茫老辣、恣肆纵横的篆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占首位,书与画的临摹与创作注重书写感、绘画性,忌刻意描摹、雕琢,那么推广到篆刻上,便是以刀代笔,反对机械摹仿、细削修刮,齐白石用刀,一方面单刀侧锋直入,线条一面光洁一面毛糙,气势纵横;另一方面正侧结合,增添了单刀线条的丰富性。
作为篆刻艺术学习者,万万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后期的修刮上,过分修刮后的印章,神韵全无而徒有其形耳。此外,不可片面的认为齐白石奏刀之果断利落、强悍凌厉是野牛闯阵般随心所欲,而应清楚地意识到在奏刀之前要经历"先细查字典,将底稿仔细揣摩、精心修改"的这一艰辛过程,应将此理解为一种认真严谨过后的淡定从容。
三、章法上驾轻就熟,对立统一
齐白石篆刻对章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是对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华,实现了"疏处更疏,密处更密"的新思路,他一改平均分配印内空间的传统套路,将每字之间横向拉近,借鉴隶书章法,使横向空间密集,纵向制造大片留红,使印面充满立体感而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一印,取字倾斜,灵活多变,转角绝非简单直角带过,耐人寻味,且行刀如刀刻斧凿,干练爽快,既有书法之深厚功底,兼得绘画构图之虚实,"国"、"长"字排列紧密,"中"、"长"字下侧疏朗,有大面积留红;"沙"、"湘"、"潭"的三点水旁空间压紧。"人"、"也"二字故意留出大片空间;"也"字以斜线取势,起到分割留红的作用,将整体章法控制得跌宕起伏又统一自然。
"以农器谱传子孙"一印,留红基本成对角呼应,印内虽有界格,但整体感并未显得迫促,这得益于齐白石大胆将字破"格"处理,使"传"、"子"、"孙"下方超越界格,"孙"字甚至基本被界格拦腰斩断,具有很明显的疏密反差,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尽显"不齐之齐",充分体现了齐白石豪迈潇洒的性情。
齐白石对古人的学习深入而透彻,同时又敢于突破局限,自成一家风貌,字法上不拘泥于字典原字,而能够根据章法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尤其是"反刻"的运用,更加使整体章法恰到好处,毫无做作之嫌。刀法上虽单刀直冲,容易被后人误认为横冲直撞,胡乱刊凿,实际有严谨的章法可循,是种反复锤炼后的痛快与老辣。章法上大小、长短、欹侧、疏密、虚实对比强烈,尤其是将空间布白有条理得玩转了起来,在制造矛盾与解决矛盾之间游刃有余。当代篆刻艺术学习者对于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理解存在着浮躁、片面等弊病,只注重其三角形布白、单刀直冲以及字法的简化等,殊不知,一切因素都是为印章整体气象服务的。这种片面的理解终将会使自身篆刻创作落入尖刻、单薄、板滞之俗套,因此,树立溯源、严谨、宏观的意识,反复体味经典印章的整体氛围和内在精神,进而牢记模仿对象的出彩之处,在自身创作中灵活运用,方为学习篆刻艺术之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