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 者:陈雄飞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 孝感 432100)

 摘   要:差异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其涉及知识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学习存在很多困难,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差异化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与训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长远的进步。基于此,下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几点高中数学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些许有益借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强,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些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挫败。因此,差异化教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差异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是差异化教学的第一步,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种个性化的目标设定有助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体来说,教师需要通过诊断性评估来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目标可能更侧重于掌握基础概念和技能;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教师应定期检视这些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调整。通过这一过程,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既不会因目标过高感到挫败,也不会因目标过低而缺乏挑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中的"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内容教学时,本节课围绕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开展,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并能够比较多项式的大小,理解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并能初步体会不等量关系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的教学目标。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在掌握等式与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能够推测不等式的证明,并进一步掌握作商、作差、综合法等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通过设定差异化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进行差异化的分组教学
进行差异化分组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风格以及个人兴趣来进行灵活的分组,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通过这种分组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具有相似需求的学习小组,使得教学能够更精准地满足这些需求。首先,在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可能涉及数学成绩、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决定如何将学生分组,以便每组内的学生处于相似的学习水平,从而减少能力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在分组之后,教师为每个小组设计适合其水平的数学任务和支持。对于基础水平组,重点可能放在构建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而对于更高级的组别,则可以探索更复杂的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差异化分组,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位学生的独特学习路径,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中的"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内容教学时,高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的表现、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分组: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且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将其作为重点小组;而对于具有较强学习兴趣和能力,能够通过自主探索方式获取数学知识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则可选择以常规小组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分组,可以对不同小组学生分别进行针对性地评价与反馈,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根据教学规律实施差异化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实施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发展顺序、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基于这些理解,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学习和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评估学生的先前知识,识别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难点。通过这种评估,教师可以决定何时以讲授为主,何时采用探究学习,以及何时需要更多实践应用。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更多的巩固练习和个别辅导时间;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探索性问题和数学建模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经过上述探究,可以发现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响应学生的多元需求,并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教学强调从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到进行差异化的分组教学,再到根据教学规律灵活实施教学,每一步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践证明,差异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过程,并提升数学成绩。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并运用差异化教学,以为每个学生搭建成功的学习桥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旅途上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6):141-143.
[2]段秀香.中职数学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4,(05):137.
[3]张登科.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4,(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