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段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
作 者:冯娜娜
(石河子特殊教育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大
中
小
摘 要: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五大部分。对低段特殊学生而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他们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本研究针对一年级特殊儿童,探索一系列具体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一线特殊教育教师顺利高效地开展特殊儿童的德育教育,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教育策略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生理限制和环境、经历的特殊性,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视听障碍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智力障碍儿童则更容易情绪不稳定,部分儿童还会出现情绪情感分化迟,缺乏情感体验等问题。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也较为突出,往往不能获得积极的友谊感,孤独症儿童更是无法主动建立友谊。低段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自我表达和调节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帮助低段特殊儿童解决情绪情感问题,培养他们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培智学校的学生障碍类型有: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脑瘫、多重障碍等。特殊班级中学生障碍类型复杂,学生情况多样。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清
特殊儿童因身心障碍存在情绪行为问题,沟通和交往问题,这和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难以分辨。教师对此没有清楚地认识,将这些问题混为一谈,因此不能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
(二)学校、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较浅较少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一月一次师生一对一心理健康访谈;二是班队会课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三是开展趣味运动会,亲子游戏等,调试心情;四是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讲。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反馈、总结和分析,教育效果甚微。
(三)家校合作关系不紧密不深入
家校合作关系不紧密,部分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不重视,家校间很少就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会议、座谈和研讨会。
综上,目前特殊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这种现状,我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这样强调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研究者认为指南中的“适应”二字对于低年龄段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大部分一年级特殊儿童是直接从家庭环境进入到校园环境中去的,个体差异和陌生环境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班级、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是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
(一)日常观察把握细节
低年龄段特殊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有限,自我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日常观察非常重要。例如,本班学生8岁智力障碍男孩冯某,最初接触这名学生时我们认为他只能仿说单字或简单词语,不能主动发起交往和沟通。通过班主任在课间细心的发现,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会展现更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于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统一意见,在课堂上多示范和引导,鼓励他先跟读,再复述,最后自己仿说短语、短句、完整句,肯定他的进步。久而久之,他已经成为校园中的“社牛”,主动和老师同学社交,能够大胆自信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以身作则引领学生
低年龄儿童的模仿能力最先发展,也是他们学习的最主要方式。特殊儿童学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感知体验,一个学校和班级的氛围他们是能够亲身体验到的。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教师引领能够让学生减少焦虑、躁动、不安,体验温馨、成功和快乐。因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带着好心情去感化学生,带着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去引领学生。
(三)仔细分析抓住重点
特殊儿童会因为环境和身心状况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其他学生也更容易被这种问题所干扰。例如,本班陈某因没有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被他人理解时而开始哭闹和破坏公共物品的不良行为,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被打断,出现烦躁、不安、生气等情绪。事件初步平息后,教师仔细分析得出结论陈某是因为课堂上想要上厕所却无法表达而产生不良情绪,其他学生因他的哭闹产生厌恶,说出“好吵啊”“闭嘴”等语言,并且在课后还会给老师告状说陈某真讨厌,这种行为是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心态不稳定,心理品质不健全的问题。班主任经过仔细分析后对全班同学进行了集体教育,引导同学们互相包容,用积极心态面对同学和问题,并通过游戏来让学生放松身心,达到舒缓心情,引导教育的作用。
(四)方法多样才能起到效果
特殊儿童的差异性较大,理解能力和调节能力差异明显,因此,在一个班级中需要班主任采取多样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更有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一是绘本故事阅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适,习惯养成方面的品质;二是模拟游戏,情景演绎,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和学习调整情绪问题;三是识别情绪,教师应教育学生去理解和命名情绪,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四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多开展合作游戏,集体游戏。体会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五是联系家长,给儿童空间去表达自己释放自己,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产生内驱力和效能感;六是教师间亲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统一目标,积极引导。
综上所述,低段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关键时期,做好引导和教育为后续的成长和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调整策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一笔一划教出来的,是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体会学生的内心,愿我们都能成为照亮学生心头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赵国军,颜伟英,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第12期。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