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抓住小学体育教育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作 者:方 萍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翡翠分校,安徽 合肥 231200)
大
中
小
摘 要:小学是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塑造、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强身健体的重视程度,这也就凸显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小学生体能、体质、心理与品格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小学体育教育特点为切入点来分析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科特征;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小学体育的授课对象为低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热衷新鲜事物与趣味学习体验、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同时正处于身心发育和顽强意志品质塑造的重要阶段,以上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内容等,以适应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特征和体育学科德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意识驱动下的高质量体育课堂构建。
一、明确新目标,保障个性发展
新课标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与传统观念下体育教学的目标存在极大区别。基于这一思想指导,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依据小学生学情差异、体育诉求和时代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与明确,以确保体育教学的正确方向以及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具体来讲,体育课程在教育新时代的个新目标主要包括三点:首先,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即要确保学生掌握体育项目运动技巧,获得项目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塑造学生的健康行为,即通过体育学习,学生要获得身体机能的发育和体能提升,同时养成通过体育来强健体魄的健康行为认知;最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即学生要深刻体会与掌握体育文化、体育精神,获得优良品格的塑造和公平、公正、公开体育精神的熏陶。
二、整合新内容,推进德体双育
五育融合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学科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在多学科融合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体育不仅是其获得体育知识增长、体育技能锻炼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承载着培育学生体育精神、优良品格的德育职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来培育小学生德育素养,同样是体育学科特性的重要要求。因此,在常规体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重视以德育素材作为内容补充,以确保多元性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德育与体育深度融合以及小学生体育素养、道德品格方面的作用发挥。
比如,在长跑项目教学时,很多学生会出现坚持不下来、摔倒等问题,以往实践表明教师的口头鼓励与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讲解长跑运动员克服恶劣生长环境与家庭经济危机,一步步成长为奥运冠军和大满贯选手的励志故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跑比赛等,通过直观化、故事性的体育内容来启蒙小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进而实现体育课程体育与德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采取新方法,激活自主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呈现形式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以往体育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与示范项目技能、学生模仿动作与自主练习等方式,小学生的主体性和猎奇心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满足。因此,在把握小学生体育学习心理与诉求的基础上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勇于尝试新鲜、趣味和形象化的教学形式,通过增强小学生体育学习的体验感、沉浸感,来激活学生的体育学习与练习兴趣,从而为高质量体育教学打下基础。
比如,在篮球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绝杀慕尼黑》电影片段,通过信息化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进一步向学生们提问——苏联篮球队能够打破美国篮球队36年全胜记录的原因有哪些?基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踊跃发言——因为苏联篮球队打篮球很厉害,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分析苏联篮球厉害的原因,如运动员身体素质很强、篮球技巧掌握和应用很扎实、队员之间的高效配合等。通过多元情境的铺垫,学生们就可以对篮球产生浓厚学习与练习兴趣,同时对拼搏进取、合作共赢的篮球精神建立深刻认知。
除此之外,基于小学生对游戏的高度青睐和投入,教师还可以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在学生趣味体育、快乐学习心理诉求满足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跳绳教学时,往常教师通常会讲解跳绳技巧,而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因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团队合作游戏,将跳绳练习、趣味游戏、合作精神培养进行融合,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首先,教师需要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需要沿着绕道依顺序完成接力跳绳任务(如单人跳绳20个、双人跳绳15个、指压板混合跳绳10个等),每位同学至少参与一次任务完成,跳绳失败需要重新开始跳绳,完成所有任务用时最短的小组为获胜组。其次,教师需要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确定各个任务的完成组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最后完成跳绳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充分保障,同时将竞技体育的特性进行了充分展现,促进了小学生体育精神的有效培养。
结束语
总之,立足小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和小学生体育学习与训练的个性特征来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调整,能够实现体育高质量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双赢目标,同时也可以使全面体育思想和体育强国理念得到有效落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对体育教师的理念、专业、经验等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教师积极进行专业提升,以确保体育教育学科特性、学科功能的发挥,并为素质教育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2(03):132-133.
[2]许有格.将快乐融入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2(11):16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