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柴可夫斯基浪漫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柴可夫斯基浪漫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作 者:梁 皓 毕 欣 刘润宇

 

 
梁   皓   毕   欣   刘润宇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00000、杭州市景荷中学,浙江310000、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南昌330013)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8年)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戏剧性实证研究”(18YS12)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柴可夫斯基及其浪漫曲演唱的二度创作,最直观反映出浪漫曲钢琴伴奏与演唱者两方面的核心论题,钢琴和声乐不可分割是柴可夫斯基浪漫曲的重要特征之一,钢琴部分的前奏曲、间奏曲和结束曲从不同视角完善了浪漫曲的演唱戏剧性,二者共同的音乐因素和艺术规律是分析二度创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浪漫曲;二度创作
一、柴可夫斯基及其浪漫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简称老柴),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末期俄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音乐、管弦乐、歌剧、浪漫曲以及室内乐等,尤其是他创作的浪漫曲可以说是代表了俄国浪漫曲的最高水平之一。“柴可夫斯基处于一个音乐激烈变革的时期,经历了俄国音乐界革命性的剧变。如此多变的时代迫使每个人都需明确选择立场,要么追随先锋派,走激进型的路子,要么恪守传统,继续走前人走过的路。”[1]柴可夫斯基在歌剧、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钢琴音乐以及浪漫曲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将古典与浪漫巧妙地糅合在音乐作品中,使其充满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随着历史的演变,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领域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出现了以电子机器的播放代替音乐现场表演的情况。在20世纪电脑问世之后,人们可以借助电脑软件,运用电子技术和设备,直接呈现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音响。从忠实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说,这种电子技术可以再现乐谱的标记和指令,达到表演者无法企及的切合程度。然而,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音乐表演,音乐表演并不是对作曲家留下的乐谱的原样复制,而是一种自主的音乐行为,这是传统意义上以乐谱为依据的音乐表演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在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没有演唱或演奏,它的功能就得不到实现。因此,柴可夫斯基浪漫曲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还取决于音乐作品的演唱(奏)者的再创造能力,这种审美价值的取向也被称为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作为一门侧重于情感传递的艺术,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凝聚着强烈的情感冲动,但是它并非像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注重再现自然物体,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传递的艺术擅长于表现表演主体强烈的感染力,揭示人类精神的内心世界。
二、老柴浪漫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音乐表演艺术被称为二度创作,它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它,才能使作品成为有灵魂、有生命力的音乐,使其因为音乐表演者演绎的差别致使在同一作品中呈现出神采各异的美。[]音乐有二次创作的特点,要求表演者根据作品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的创造性,来进行二度创作,将乐谱的间接形象转化成可以感官直接感受的形象,使听众在欣赏绘声绘色的表演过程中亲闻其声,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首先,在演唱过程中要以乐谱为依据,乐谱就是记录音乐的符号和文字。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与其它艺术歌曲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浪漫曲几乎每一篇甚至每一个小节都强调了力度的区分。其次,就是在速度和伴奏音型、节奏方面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即便是在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音乐作品乐谱里,在音乐诸构成要素中,只有音高和节奏可以给予表演者明确、具体的指令。除此之外,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创作者也标记了速度记号、连断演奏法、力度等,但是,这些标记无法给予表演者明确相关的表演信息,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他们必然要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表演创作。
其次,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自主行为与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和艺术修养紧密相关。有“批评家眼中的拿破仑”之称的法国19世纪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说。其中就涉及要用科学的角度审视艺术的普遍性,用道德的角度审视艺术的特殊性问题。换句话说,音乐表演所呈现出的任何音响都体现了表演者自身的审美理想,即艺术家需要通过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因素。作为“第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表演者根据自身对于浪漫曲乐谱的研究、对于柴可夫斯基作品背景资料的理解、对将呈现的音响进行设计布局,大到音乐音响的整体布局安排,小到具体音乐片断中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微妙变化,都体现出表演者的审美态度。
由于表演者的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生活积累以及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的不同,造成了不同表演者或同一表演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不仅与表演者自身因素相关,也与表演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环境等因素相关。作为二度创作,传统意义的音乐表演活动在符合音乐作品内在规定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表演者的自主行为,反映了表演者自身的审美理想和认知差异。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中,我们会体会到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演员来表演,会产生不同的戏剧性艺术效果,这也更加体现出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结语
音乐表演注重抒情性与表现性。“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提出来的,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同样,绘画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的组合方式来描绘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小说要通过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描绘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欣赏这些艺术都需要有一个观察、思考和认识的过程,而演唱柴可夫斯基浪漫曲,就是演员通过一定形式的现场表演来完成戏剧性的形象塑造,包含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程度的情感因素。人类内心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内涵通过声乐和器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从不理解到熟知甚至感动,直至共鸣,进而生动有力地体现了音乐艺术作品中不同类型的情感,从而更为客观真实地表现作品。
参考文献
[1]维克多·贝尔加耶夫.老柴尼诺夫, 他的创作和生活的概况[M]. 莫斯科出版社, 1924: 04.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93-98.
作者简介
梁皓,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声乐表演;毕欣,杭州市景荷中学教师,主要研究声乐表演;刘润宇,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声乐专业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