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观察、解析、分类、总结并对其细致描述的过程。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当前提升学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写作构思;策略培养;写作方法
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学习好坏的重要体现。写作教学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写作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的“言之有物”。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乐于动笔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感。
一、实验的意义及价值
学好写作,离不开文字的积累、修辞的运用等能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写作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写作实质,打破惯性思维,形成发散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使老师进行更多的理论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完善自身修养的同时,提高教学能力。
二、实验价值的体现
在理论上,使老师学习一些相关的写作知识和理论技巧;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为以后的教学提高新的思路。
在实践中,有助于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提高老师的教学写作水平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渐进性的原则,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有限度的控制学生的语言思维,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三、如何对学生写作构思进行培养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写作的喜爱多数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为学生打造一个写作平台,使学生在其中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写出自身的实际感受,创造出更多的成功机会。例如可以在班级开辟一个写作专栏,将学生的优秀文章进行集中的展示;在课堂上对好的片段进行朗读分析。对于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在强化学生写作信心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一篇优秀的文章是作者对于生活感情的深刻体验,思想源于对生活的感触。没有思想的文章即使辞藻在华丽、句子在生动也是一堆没有内涵的文字堆砌。动人的情思充实的生活是人们抒发真挚情感的基础。思想的迸发离不开现实社会这块土壤的滋养,情感丰富的文章会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深刻精辟的说明了生活与写作之间的亲密关系。
2.表象反映内在,内在决定表象。在生活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人们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了解内在的情况,而内在的情况也在影响着外在的表现。对生活中的事物要善于观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来感受其他人情感生活,既提高了写作技巧;又通过感受其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使自己对感情写作更加娴熟。老师可以指定一个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开拓,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3.积累精彩纷呈的词汇,提升缜密的思维
一篇优秀的文章既要有感情真挚的流露,又要体现文章中的文字美。合理运用遣词造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由于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具有片面性,在加上生活经历少使学生缺少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所以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老师在讲解写作时,要逐步的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最终掌握应用词汇的能力。例如:在描写“清晰的水流”“悠扬的笛声”“金黄的麦地”等景物时,教授学生如何区分使用“清澈”“灵动”“幽静”等词语的使用。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学习,精准的判断,从而形成思维缜密性的持续发展。
4.采用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促进发散性思维的进步
写作手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象征、拟人、比喻抒情等手法的合理利用可以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能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宣传内容,更是写作手法与灵活思维的有机结合。老师在教授写作技巧的时候,可以在抑扬结合中反复进行对比,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延伸发散性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对于学生思维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5.在延伸思维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把握
教学生写作时可以让学生对所写文章先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也可以通过讲解具体的实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利用这种全面性的思考,让学生对所写的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进行分段的描写叙述使文章大致成型。
6.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教程的不断实施,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对学生的写作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这是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实行,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更是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和交流性。新型的写作教学在吸收以往经验的同时更是发展自身的优势,但是缺乏本专业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积极发展自身的优势。
7.借助先进的教学用具,进行课程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听课的集中力。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在讲课之前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老师在学生观看时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问题。之后老师可以就问题进行课程的讲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更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老师身份的突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老师和学生知识的一种共享,改变了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老师通过教学写作的讲解来增强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这不但是新时期教学课改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学习方式。老师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实现写作与思想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自身的修养,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洪勇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效果[J].江西教育,2006.
[2]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谢莉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J].活学语文: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