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程中语言教学所应当具备的各种特性,具体说明了语言特性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不同作用,对于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语言领会和应用能力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
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正确认识和熟练使用,不但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从主观思维上更想要学好语文,还能够为学生的语感训练实现课堂气氛方面的强化,实现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改对于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强化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一、教师的语言应当以实现教育作用为基本出发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上课时,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清晰的思维性,不能是信口开河,更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聊天式闲谈,必须能够对学生有所启迪,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震撼。语文科目与数学、英语等科目不同,在语文课上,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在完成课文阅读和思想分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初步想象出鸟的自然世界的美丽风景后,就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转移话题,话题可以转为:“鸟儿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更是自然界重要的成员,可是现在森林等自然资源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更有些很多人为了获得金钱而大肆捕捉鸟儿,剥取他们的羽毛进行非法交易。如果这种事情无法有效控制,那么总会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可爱的鸟儿,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清脆婉转的鸣叫,看不到鸟儿展翅翱翔的身影,那么人类的生活该有多么寂寞。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我们要从规范个人行为出发,好好的爱护这些鲜活的小精灵,让祖国大地上诞生出更多的鸟的天堂”。通过运用类似这样富有感染力和现场感的语言,就会使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观念深入到孩子的思维当中,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讲大道理来让他们明白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除了具体的课文内容外,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同样体现在课堂的口语使用当中。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科学的设计语言,对语言使用的先后顺序、语气的把握都要精心考虑,要通过控制个人的语言来控制学生的情绪,随时根据课堂气氛的需要来适时的安抚学生的情绪,规范课堂秩序,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这都是语言教育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教师的语言要更直观的表达,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用
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和对道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用词要精炼,要能够用最少的话来充分的说明事情,同时语言要生动、幽默,尽量使用比较活泼的语气,道理的讲解要深入浅出,要能够用简单的事情来证明比较枯燥的道理,论据的应用也要尽量简化,避免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困难,使学生难以理解。
语言对于学生的启发性,在于教师应当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具体的修正学生思维的方向,实现学生在主观愿望上对于答案的探求。有很多教师在一上课就会采取连续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提问,或是采取“是不是?”、“对不对?”、“你是怎么认为的?”、“你的理解是什么”等类似的语言,这不但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考虑时间,更会让学生对接受知识这件事产生抗拒心理,即便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这种过于直白的对答式交流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具有创新性的语言,要通过设计问题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产生兴趣,能够欲罢不能的想要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这里面这个“敢”字是非常有深意的,作为教师应当着重来讲这个“敢”字,并针对这个字来具体的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是怎么抽火柴的?”,“这个小女孩的方式和我们一样吗?”,并循序渐进的进展到“最后这个小女孩还是抽出了火柴的原因是什么?”使用这种过渡式的语言会充分的启发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意境的融入。
三、教师的语言应当具有科学性
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正面的、客观的,因此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还非常懵懂,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对世界的认知观念,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信口开河,尤其是在课堂上所举的实例,必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不能胡编乱造,论据要充分,论点要清晰,词语和句子的顺序要符合语言的逻辑,在讲解概念时要把握好尺度,避免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偏差。
总而言之,由于小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还不十分熟练,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教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抓住语言的关键之处,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重点来灵活的使用语言,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琴.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
[2]骆美玲.让语言散发文字的芳香——谈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训练[J],成功(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