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度量本质的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基于度量本质的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作 者:张进文 (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学生量感的建立起点,同时也是衡量学生量感培养成效的重要手段,立足度量本质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能够使学生对“量”的概念有更深刻理解,确保学生“量”敏感度和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用定量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与习惯的养成。作为数学教学中可度量的“量”,面积单位教学长期存在重概念与训练、轻体验与思考的问题,通过面积单位教学来培养学生量感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文立足度量本质,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来探讨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度量本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一、在情境中感知,激活量感兴趣
量感培养的初级阶段就是要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来感受“量”的大小、长短、轻重等属性差异,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小学生对“量”进行反复体验的感受需求,为此,教师就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科学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生活工具等来搭建可视化、直观化情境,以激发学生对量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面积单位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以下情境:我们即将学习新知识,请同学们和同桌击掌互相打气;同学们,你和同桌的手掌一样大吗?那和老师比呢?现在我们把手掌压在数学课本上,比较一下是手掌比较大,还是课本大呢?我们得出课本大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并介绍这个秘密。在情境驱动下,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得到充分调动,由此便奠定了学生量感培养的基础。另外,在面积单位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搭建一下生活情境——老师打算利用暑假时间装修家里,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老师不知道卧室和客厅哪个面积更大,请同学们帮老师解答一下问题吧。经过思考与知识结合,有的学生认为,卧室和客厅一般都需要铺地砖,教师可以首先测量一块地砖的面积,然后分别数一下客厅和卧室的地面包括多少块地砖,就可以知道谁的面积更大。结合生活经验来搭建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生活的延伸,同时在对面积大小的比较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应用以统一标准量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真正建立起了关于面积的量感。
二、在比较中养成,拓展量感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在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量感作为学生感知量的思维与能力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其培养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并不契合,这也就意味着,相较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更应当尝试以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鲜明的纵横比较与直观的图形结合来使学生对数学中面积相关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真正获得量感的培养和认知的拓展。
比如,在指导学生分析与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换算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长度单位的换算作为切入点,首先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然后在该线段上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得出1分米等于10厘米的结论。而后,以正方形为例,画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并以该正方形的任意一点为起点,沿着该正方形的边来画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样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而后按照这种作图方法,大正方形的边可以平均分成10份,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大正方形中可以填充100个小正方形,其本质就是1平方分米的面积可以由100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构成。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这种比较和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可以进行知识迁移,从而得出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就可以建立三个面积单位之间换算关系的量感。
三、在实践中强化,丰富量感体验
量感作为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培养过程除了依赖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对事物量的认识,进而将积累的量感体验迁移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量感。因此,在数学教学目标和量感培育双重导向下,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们搭建量感体验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量的认知。
比如,在面积相关知识点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来测量某一物体的面积大小。有的小组以学校的操场为测量对象,利用卷尺分别测量了操场的长和宽,结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操场的实际面积;有的小组选择了黑板作为测量对象,他们首先测量了数学课本的面积,而后以数学课本作为基准,得出了黑板可以通过多少个数学课本拼贴而成,从而获得了黑板的估算面积;有的小组帮助办公室的行政老师布置学校花坛,选定了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花盆,摆满整个花坛,一共用了100盆花,通过统一面积标准物体填充的方法得到了花坛的大概面积。通过以上三种不同方式的面积测量方法,学生们就可以充分了解生活中物品的面积大小,同时深刻感知相应面积所代表的实际大小,从而进一步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量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数学量感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
总之,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量感培养是新课标形势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事关小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量感的正确思想,加强情境感知、思维想象与实践探究,通过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更具体验性的学习过程来有效培养学生对量的感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思维。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处于相对薄弱阶段,这就意味着量感的培养将面临诸多挑战与挫折,因此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真正实现学生数学量感和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钰怡.基于"学为中心"培养小学生较大单位量感的有效策略——以苏教版"认识公顷""认识平方千米"为例[J].考试周刊,2023(21):10-13.
[2]李洁文,费岭峰.实感·实操·实用: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要点[J].小学教学研究,2023(28):19-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