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探究
作 者:颜为英
(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甘肃 兰州 730060)
大
中
小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192)成果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以往唯分数论、成绩至上主义的教学观念与素质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学校、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实现学生五育协同发展的教学新思路。而劳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链条的重要环节以及培育学生正确劳动习惯与情感的重要途径,其教学侧重点也实现了由形式化向实质性、由学校教育向家校共育方向的调整,特别是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作用的整合,对于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真正锻炼、劳动习惯的真正培养、劳动价值观念的真正塑造将发挥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教学实践
一、搭建家校信息共享平台,树立劳动共育新思想
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下的家校共育模式,首要环节应当是对传统劳动教育思想的革新,即由学校牵头来向家长普及家庭劳动教育方法,同时依托线上交互平台来实现学校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最终保障家校共育模式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效。
一方面,定期组织劳动主题讲座。劳动教育的方法丰富多样,依托家庭教育平台来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路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定期讲座,向家长普及正确劳动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指导家长以教育新思想来配合教学改革,使家长具备组织全新家庭劳动教育的必要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即针对学校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实时教学意见反馈,同时充分肯定教师在这一实践教育中的付出。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利用线上交互平台与学校共享信息,如学生在家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与行为表现、影响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等,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学生劳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统筹家校劳动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劳动新素养
家校共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通过统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养的培育,因此,除了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全新劳动教育理念外,还必须做好家庭和学校双向维度的劳动实践加强工作,也就是要在具体的学校与家庭环境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劳动体验的丰富、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情感与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学校应当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参与真实劳动创建劳动平台,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认知。比如,学校可以结合校情,为学生们的劳动实践创建种植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劳动实践教学活动,邀请不同学生进行农作物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实践操作,通过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劳动活动的引导,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促进学生热爱劳动情感、主动劳动意识、劳动创新素养的有效培养。
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利用重要节日来为孩子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来调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孩子正确劳动习惯养成的科学引导。比如,劳动节期间,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劳动打卡计划,要求孩子每天完成一个小劳动,并用简单文字描述自己的劳动收获,坚持打卡并体验真实,孩子可以得到一个奖励。有的孩子利用五天假期制定了学会一项技能的劳动计划,并寻求姥姥的帮助,完成了缝补劳动,第一天在姥姥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穿线、简单缝补技能操作,第二天缝补痕迹更加平整、规范,第三天能够独立完成袜子缝补,第四天能够用针线实践自己的奇思妙想,第五天能够完成美观的缝补手工。在劳动过程中,该学生分享了自己每次进步的欣喜和成就感,同时锻炼了劳动能力,获得了劳动使人快乐的思想认知。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劳教迈向新高度
作为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最终手段,教学评价具有实时跟踪、发现问题、改进不足等优势,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对结果导向评价标准的唯一依赖性,以及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忽视。因此,在家校共育视角下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改革,教师就需要对现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以确保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长监督功能的发挥,以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向新高度的迈进。
以学生展示的缝补劳动成果为例,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就需要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家长意见反馈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保障劳动教育评价的全面与客观。针对上述通过完成家庭缝补劳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师首先需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劳动实践成果,同时要表扬该同学完成劳动的过程与成长进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换劳动成果,并进行客观评价,以发现其他同学劳动成果获得过程的辛苦、专注和自身的不足为主,通过知晓差距来缩短差距;最后,教师需要利用线上平台,向其他家长统一发放教学评估表,了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意见与建议,进行针对性改变与调整。通过以上教学评价改革,既实现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关于劳动教育的协调统一,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着劳动教育向新高度的迈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实现了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环境与机会的有效拓宽,极大支持了中小学生热爱与崇尚劳动、主动与创新劳动思维与情感的有效培育。因此,在教育改革以及减负增效政策引导下,中小学教师要正确看待改革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遵循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方向与原则,全面探索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健康体魄的有效锻炼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邓良彩.构建家校共育"1+1>2"的新样态[J].教育,2022(27):79-81.
[2]沈小燕,莫若男.教育难题:如何让劳动教育不仅在学校展开,还要深入每一个家庭?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