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实验、大作为 ——浅谈《大气的压强》的实验开发

小实验、大作为 ——浅谈《大气的压强》的实验开发

作 者:王灵卫 (新河镇中学,浙江 台州 317502)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教学应充分融合实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一些实验操作的复杂性等客观原因,实验往往限于演示甚至只讲不做,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探讨实验的开发和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从善用生活中、互联网中的实验材料、多角度进行阐述,探讨小实验却使实验教学变得更生动、高效。

关键词:开发;小实验;大作为
实验是初中科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得出科学概念、原理,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传统的科学教学主要以书本的实验为主,对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学生也局限于书本,缺少参与,积极性不足,这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笔者先分析实验开发的意义,再结合《大气的压强》一课,开发实验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初中实验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掌握科学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科学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无从入手,而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新奇的实验现象,而且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直观的感性认知,便于开展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从而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局限于书本,实验器材、方法比较老旧。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巩固基本技能,但却缺乏创新,开发新实验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参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通过讨论提出新颖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当前社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机,教师积极开发新的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网络中寻找新颖的实验器材,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初中实验开发的问题和策略
《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科学典型的实验课程,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本文以此阐述初中实验开发的一些策略。
(一)、开发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来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物品蕴含着科学原理,有些的实验效果比传统的书本实验都精彩。教师也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多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科学。
在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时,书本采用“覆杯实验”,同样的实验,把杯子换成废弃的饮料瓶,把硬纸片换成乒乓球,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成为手中的实验器材,亲切感十足,本应扔到垃圾桶的垃圾也能变废为宝,二次利用,学生无形之中也树立环保、绿色生活的意识,一举多得。
(二)、开发实验室资源,引发深层思考
随着对实验的日益重视,各个学校加大了实验投入,除了设置专门的物、化、生实验室,也购置了各种实验器材。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实验室里的器材了解不够充分,很多实验器材放在器材室里没有机会露面;教师往往只做一些书本上的实验,有些实验甚至只讲不做。因此积极开发学校资源,整合物、化、生实验室的器材,像“大气的压强”中一些实验就可以用到常见的化学仪器,甚至一些化学知识。
“大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困难。如果借助化学仪器,做如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先补充知识点:NaOH溶液易吸收CO2,蒸馏水吸收CO2相对弱。
1.准备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甲、乙,瓶内收集满CO2,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连接橡皮管,橡皮管用止水夹夹紧密封。
2.准备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标为A、B,分别装有10ml的蒸馏水和NaOH溶液,注射器A针头扎入橡皮塞,连通甲瓶,同样操作,使注射器B连通乙瓶。
3.将红墨水倒入U形管内,分别将橡皮管连接U形管上的玻璃管,构成一个整体,注意液面保持水平。
将注射器的液体同时注入瓶内,振荡矿泉水瓶,片刻后B瓶明显变瘪,打开止水夹,观左侧液面迅速下降,液体进入右侧B瓶内。借助于瓶的形变程度,红墨水的流动方向,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思考液体的流动正是气体气压差引起:右侧B瓶内CO2更易被吸收,导致右侧瓶内气压减少更多,左侧瓶内气压大,向着气压小的地方流动,所以推动红墨水朝B瓶流动。在实验中,学生获得直接的实验现象,引发深层思考,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形成科学观点。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瓶吞鸡蛋”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看着鸡蛋一点一点被“吞没”,学生总是很兴奋,跃跃欲时间。但是这个实验需要点燃酒精棉,对学生来说操作有一点危险性,燃烧后放入瓶内再在瓶口放上鸡蛋,中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过短,否则效果不大好,鸡蛋可能会卡在瓶口,“吞”不下去。鉴于此,这个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实验。但如果换成吸滤瓶,连接两用气筒,这个实验学生就可以进行探究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一:将导管连接上方气口,把鸡蛋放在瓶口,抽气,鸡蛋掉入瓶内。
实验二:鸡蛋掉入瓶内后,调整鸡蛋位置,使之恰好堵在瓶口处,导管连接下方气口,打气,鸡蛋出来。同时为了避免鸡蛋重力带来的干扰,可以将瓶横放进行实验。
通过该实验,学生理解正是瓶内外存在气压差,才会把鸡蛋“吞进去”、“吐出来”。该实验把危险的操作安全化,放手让学生实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不是简单的停留在看、听层面,而是主动参与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开发互联网资源,创新实验方式
教师的演示实验非常有技巧,有吸引力,是迅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不二法门。但由于有些实验器材比较小巧,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坐在稍微后面一些的学生就看不清楚。现在的互联网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互联网资源,优选实验器材,换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在介绍“大气的应用”时,教师习惯拿吸盘式挂钩举例,但吸盘小,贴在墙壁要先用力排尽空气,连着重复几次排气效果不好,贴在墙上再挂上重物很容易掉下来,效果不佳。特别是当提问:为什么挂钩贴在墙上不掉下来?学生或回答摩擦力,或回答大气压,一般的同学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互联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下图的“魔术贴”操作就简单、明了:
1.用手握住金属把手;
2.将底面平铺在桌面中间位置;
3.用力就可轻松提起整张桌子,现象十分震撼。
分析原因更直接:桌子受到重力和大气对其产生的压力,并且二力平衡,所以保持静止状态,学生也不会造成思维的混乱。而完成该实验后,再来分析吸盘式挂钩的工作原理,通过受力分析,认识到此时的大气压力垂直作用于墙壁,物体的重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开发课外资源,开拓实验内容
课外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课外实验,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的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讲述“气体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教师取出几种机翼的模型,分别串在吸管上,再用吹风机模拟气流,看哪种机翼模型能上升。学生进行选择后,归纳总结:气体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大。
我校的航模工作开展的有模有样,学生也正在制作一些飞机模型,结合教学,教师开展一节作品展示课,利用这些模型进行以下实验:先固定机身(适当增加一点配重),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读出示数F1,用吹风机模拟气流,再读出示数F2。F1>F2,说明机翼上方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流速小,压强大,大气对机翼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学生的作品展示上去,非常的骄傲、自豪,实验成功,分享经验,实验失败,总结教训,每个人都有收获。
 
三、总结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善选生活素材,让实验更加接地气,小实验,有大作为。深化实验内涵,灵动实验设计,让实验变得多样、丰富,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朝志.“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J].家长.2021.(06).11
[2]叶仁发.初中科学家庭微实验的探索[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08).
[3]郭艳.初中科学课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