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案例与分析

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案例与分析

作 者:吴乐琼 (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灵溪校区,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政策背景指引下,新课标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规定。“量感”是指对某物体的感觉,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培养学生较强的“量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等知识。而要想达到“量感”培养目标,传统教学手段必须得到革新。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量感”体验,从而培养“量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量感案例与分析
大家可能对“量感”有些生疏,但说起“量”应该很熟悉。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等。有关“量”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例如大树的高度,水果的重量,课桌的面积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但却常常在教学“量”的时候忽视了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其实就是一种“感受”,它是对物体的大小,重量,快慢等的感受。它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外面做一些实验或活动。这是一个比较耗时间的过程,因而教师宁愿将这些时间花在大量的题目上面,从而造成大多数学生对“量感”的缺失。下面我将根据平时的教学案例以及有关的理论借鉴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进行分析。
案例一:《认识千克和克》
今年五月份,我有幸去聆听到了一节认识课﹣《认识千克和克》,首先,出示一组图例并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哪个稍轻,哪个又较重?掂一掂:一张薄薄一层的纸和一支铅笔,让每个学生都来说说有怎样的感觉?得出结论:物体有轻必有重。接着出示主题挂图,引出重量单位。观察主题挂图:请各位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画上的内容看到了什么?生答:一袋薯条重约重110克,一桶洗衣液约重5千克。前几天,老师还让学生去了解收集、调查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交流和了解一下好吗?生答:一支牙膏约90克,我的体重约为35千克......老师:你发现了什么?生答:有的物品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老师明确指出:表示一个物品的重量,可以分别用克和千克这样的重量单位来做表示。在交流的同时,老师拿出他们预先准备的其他物品来一一进行展示。紧接着大家也开始了学习《千克的认识》。师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重量,你们想知道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吗?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去体验1千克的重量,拎一拎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学生对1千克重量的感知。估计1千克重的苹果大约有几个?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拎拎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估计书包的重量。学习《克的认识》时,师提问: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几样小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重量是1克呢?用秤称一称去验证。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仔细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感受40克、60克、600克有多重。估计文具盒、本子、橡皮的重量。它们和我们刚才掂过的40克、60克、600克哪个比较接近,你估计这个文具盒的重量是多少?本节课,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收集,整个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进行更好地丰富了孩子们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案例二:《认识年、月、日》
我还有幸聆听了获得合肥市“教坛新星”一等奖称号的杨老师上的一节课﹣《年、月、日》。首先杨老师播放了一段小视频《浩瀚的宇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看完视频,老师问:你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圈呢?地球自转一圈呢?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出课题:《年、月、日》。接着老师又问: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充分利用了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在我们学习计算一个月中的天数时,有一些学生可能有这个疑惑:为什么我们一个月天数有28天、29天、30天和第31天四种情况了?老师并不着急向学生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年历,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并记录,探究一个月的天数。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发现每年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和10月、11月都是30天,而2月的天数和其他各月不一样,有时是28天,有时却是29天,该怎样去取名字呢?有学生说:30天叫小月,31天的叫大月,老师借机追问:那2月取什么名字呢?有的学生说叫“特殊月”,有的说叫“小小月”,整个课堂中学生自己从年历表中把每个月的天数都梳理了出来,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了月和日之间的关系。接着老师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己的年历,说一说你自己的年历表上有哪一年2月都有28天,哪几年又是29天呢?其中有什么特殊规律存在吗?有学生回答:我发现了每隔四年后的这个2月里会有3个28天,1个29天。这个规律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老师带学生观看了一段历史资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研究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观察与操作归纳的学习过程,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整几节体验课内容中,老师将主要地发挥起引导和作用,学生们成为课堂上知识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这种体验、实践、探究活动中也一步一步的学习到了很多新知,相信他们一定会记忆更为深刻,收获满满!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关于“量感”的课例,《认识千克和克》是重量的度量,《年、月、日》是时间的度量,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上面的两节课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体验和实践,虽然这样的一节课花的时间可能比平时长一些,但学生可以掌握理解得更加透彻,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量感”的培养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总而言之,数学“量感”的培养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付出更过的时间去备课,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体验,它需要通过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实践。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或一起走出教室,不断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逐步建立起对“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