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家校合作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化。在学生学习、学校德育工作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合作会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发展。在这股合力中,家校合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谓家校合作指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1]。学校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既包括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包括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化,加强家校合作势在必行,也是理所当然。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应走出只负责学生智育发展的误区,否则,学校就只是一个知识培训机构,不能称之为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同样,家长也不应该只盯住学生的学习,认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可以置之不理或替孩子代劳。家校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措施,如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争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反过来,学校也有责任把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在校表现告知家长,并对家长的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
(二)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生家长的配合,否则就会产生家校冲突。所谓家校冲突,是指家庭与学校两个系统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相互期望值等的差异,导致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所产生的相互排斥、敌对的行为或心理状态[2]。例如,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而学生家长则把德育放在次要地位,把学生的智育放在首位。再比如,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期待学生家庭能积极配合,但是学生家庭的不适当教育却严重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成效。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学校认为是学生家长的责任,而学生家长却认为是学校教师没有教好,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上网发帖攻击学校、老师,乃至于到学校吵闹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而且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之一。因为学生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获取家长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可弥补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家长的关注及鼓励,教师会产生更多的专业自豪感,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社会的期望及家长与学生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全面认识自我并积极调整自我的专业表现,这些都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家校合作会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因为教师通过家长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还有,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一起探讨教育问题的处理方式,并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与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方法,这也是一种专业发展。
(四)促进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化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本身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家长的职业专长、家长对于工作及他人的态度等等,都作为现实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形象地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朵。[4]”如今大多数学生家长有知识、有想法,对孩子的教育更加理性,当然还有很多家长比较自我,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家校合作中的家长培训等活动,可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素质,进而改变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从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家校合作的实施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合作,具体可体现在下列工作中:学生学习、学校德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些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实施家校合作,可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学习
根据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学生学习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和独具的功能,家长只负责抚养和监护,可以不承担教育的责任和学习的义务。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学习不再是学生单独的事情,也不只是学校和学生的事情,而是学生、学校和家长三者共同的事情。对此,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5]。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家校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角色、权利和义务。一般来说,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发起、计划、运作的任务,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和家长参与支持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家长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子女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合适的教育;为学校教育其子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料;为子女创设一定的家庭学习环境;与学校合作并支持学校的工作;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等[6]。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学习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彼此分享的过程,能够使其成员共同成长。
(二)德育
学校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与核心。甚至可以说,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学习更为重要。传统观念认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此观念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理解配合,教师要实现教书育人的职责可谓举步维艰,更何况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家长起了负面的作用,使得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大打折扣。因此,家校合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例如,在学生不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产生的萌芽阶段,通过家校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了解事情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将问题解决在起始阶段,避免不良道德行为形成习惯。另外,对于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家长也应该予以配合,在家庭中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严格要求,加强监督。最后,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强化手段,如认可、表扬、鼓励、惩罚等,在学生家庭中能够延续,从而收到再次强化的效果。当然,家庭道德教育也可以寻求学校的支持,从而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进行的系统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尤其需要家校密切合作。实践证明,家校配合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应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健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途径,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以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7]。具体说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鼓励家长采取目标心理,也就是家长与教师一起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制定出实事求是的目标和教育措施。另外,学校方面,应重视学生在校的心理行为表现,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在校表现,与学生家长实现沟通渠道的畅通,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协同辅导;家庭方面,应以家长学校为基地,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和家庭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世杰.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11:1.
[2]徐国建. 我国中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7.
[3]郑凤姚. 家校深度合作 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中小学德育, 2012,1: 67-68.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罗亦超译.睿智的父母之爱.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3.
[5]王黎明. 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5):15.
[6]林杰. 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24-25.
[7] 叶一舵.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模式. 教学与管理, 20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