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平台助力大学生公益实践的作用与价值研究
作 者:张 颖 韩晓晨
(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大
中
小
Zhang Ying, Han Xiaochen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xi 330013, China)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守护“格桑花”高校公益平台》项目。
摘 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在助力大学生公益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并对互联网与公益结合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公益资源、优化信息共享等,有效推动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展望未来,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公益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将更加多元化,透明度和公信力也将不断提升。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将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实践;大学生
引言
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平台成为开展公益活动的有力工具。公益理念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使得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变得更加高效,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公益项目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有效地筹集资金和资源,从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使得公益活动更加透明公开,增强了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大学生公益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公益实践中应用互联网平台概况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各类网络慈善形式,背靠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平台,通过社交的强关系性,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高效便揵的募捐渠道,有益于传统慈善事业的补充。
2008 年,网络捐赠开始兴起,在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中国人内心潜藏的公益意识被唤醒,全民公益的心态也在此后的几年里,从边缘走向主流,中国公益正式开始普及。以直播电商行业为例,许多主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推广贫困地区的产品,帮助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出一条农货上行的有效通道,鼓励粉丝购买农产品,助力贫困地区的优质农货形成品牌效应。
发达的网络带来了很多公益便利。比如信息传播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打破了地域时间限制,还有信息滞后,无法传播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提供了高效的资源配置服务,可以让公益组织更好地招募志愿者、筹集资金物资等,让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互联网打破时空地城限制,可以让更多人的想法交融,想法进行碰撞,也可以与各个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探讨,进行知识资源共享。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得公益活动的进程与进度得以全面公开和透明化,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活动情况。
二、互联网平台助力大学生公益实践的作用分析
(一)信息传播与资源整合的崭新篇章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能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自身资源,在数据算法方面形成新的信息推荐理念与模式,利用程序化精准的优势,强化公益传播主体角色和功能,建立公益品牌。而对多数用户而言,人们对做公益有愿景,需要平台助力凝聚这种情感,展现他们的价值。这样便打造了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公益的一种新模式。
在数字化浪潮中,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与资源整合的纪元。它们不仅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让信息的流通变得前所未有地迅速和便捷。对于公益慈善事业而言,这些平台意味着更加规范和透明地操作。互联网技术还能够提供数据分析等支持,帮助大学生了解公益项目的受众需求和效果评估,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帮助大学生们获取到公益项目的详细信息、政策法规以及背后的故事。
互联网在资源整合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使公益项目推进更为高效。资金募集、物资调配及人力资源整合等各环节,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得以优化与提升。这一趋势为公益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项目管理与组织协调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与公益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公益事业飞速发展,变得更加规范、透明。各领域就公益问题的解决也在不断尝试中探索出许多新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为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在效率和协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项目管理工具和协作平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大学生团队可以借此进行更为精准和高效的项目规划、执行和评估。同时,这些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使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可能。
(三)社交互动与志愿者招募的网络化新局面
互联网平台能够节约时间与成本。相较于传统宣传方法,例如贴海报,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志愿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活动的详细内容。
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效实现志愿者与相应职位的精准匹配。志愿者们对于向往的公益职位往往有所偏好,互联网平台通过汇集志愿者的个人意愿和公益活动的具体职位需求,能够迅速完成双方的匹配工作,确保每位志愿者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所长,从而进一步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社群,轻松地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共同为公益事业献力。这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不仅让志愿者招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更让志愿者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互联网平台还为志愿者提供了包括注册、培训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影响力扩大与宣传推广的互联网效应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公益组织和项目的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扩大。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强大传播能力,公益事业的每一个动态和成果都能够迅速传达给更广泛的受众。在线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成为公益宣传的重要阵地,它们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定向宣传,生动地展示了公益事业的魅力和价值。
如果将互联网公益平台比作一个爱心“桥梁”,那么,平台的一边连接的是公众的善意,另一边是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互联网公益平台所做的,就是让双方离得够近,把他们精准有效地黏合在一起。
三、互联网平台助力大学生公益实践的价值体现
(一)互联网平台如何提升公益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1.高效准确传播
互联网平台利用社交媒体、新闻推送、电子邮件等多种网络传播渠道,并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丰富的传播形式,将公益项目信息全方位、广辐射迅速扩散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的受众,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受众参与度,培养公众的公益意识。
2.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
互联网平台以大数据为依托,可以实时更新一项公益活动全面且丰富的相关信息,包括项目背景、目标、执行过程、进展情况,更有甚者,财务信息也是全过程公开透明的,让公众全面了解项目,大大提高了公益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创新筹款方式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丰富了捐赠筹款方式,如虚拟物品拍卖、线上众筹、公益跑等,激发了群众热情,吸引了更多新一代网民参与公益事业。丰富的筹款手段,使得互联网筹款可以持续进行,有助于公益项目的长期筹集资金的需要,提高了筹款的效果。
(二)互联网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的作用
1.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普及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实体传播渠道,互联网平台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根据用户行为和喜好,更加快速准确传播公益活动、公益理念、公益知识,通过视频、文章等形式,大学生在日常上网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公益的重要性并将公益理念融入在日常活动之中。
2.创建多元公益参与渠道
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多种公益参与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公益参与方式,微公益、众筹平台等新型公益渠道的出现,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得以降低,便捷性提高,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在每一次亲身经历中,大学生对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深化。
3.充分利用联动效应
大学生是新生网络用户,社交属性强,网络新的热点事件和话题讨论会引起大学生的公益热情,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公益的传播中,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从而提高公益参与度。
(三)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各种各样的线上公益活动形式,如在线支教、公益募捐、环保倡议等,从而将社会责任理论付诸实践,加深对社会责任的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我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增强了正面典型人物及其事迹的影响力。通过获取信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各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众多范例。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在无形中激励着大学生群体,促使学生们去效仿那些正确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为。每一次的思考与实践,都是对我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锻炼。
四、对未来公益实践与互联网平台结合的展望。
未来公益实践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将推动公益服务向更高效、透明和创新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展望未来,智能化、跨界合作、全球视野和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公益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为公益事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公益领域注入更高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未来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捐款流向的追踪、确保捐款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以及实现公益项目的透明化管理。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二)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互联网平台有望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为公益实践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与服务,使公益实践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公益组织可以利用VR技术展示受益人的生活环境,让捐款者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VR技术也可以被用来提供实时的信息和指导,帮助志愿者更高效地开展救援和援助工作。
(三)数据驱动的公益决策
互联网平台将积累大量公益数据,包括捐赠数据、志愿者数据、受益人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公益组织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评估公益项目效果,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四)跨界合作与创新模式
公益实践的未来将更重视跨界合作与创新模式的探索,互联网平台将推动与科技公司、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进步与创新。通过跨界合作,公益组织可以拓展资源渠道,创新公益模式,提高公益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力。
(五)全球化视野与国际合作
互联网平台将会成为全球公益组织之间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桥梁。互联网平台将助力公益实践跨越国界,促进国际间的公益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通过国际合作,公益组织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拓展公益资源,提高公益实践的国际影响力。
(六)众包公益项目
未来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促进公益项目的众包化和分布式管理。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公益项目,吸引更多志愿者和捐款者参与其中。通过众包方式,公益组织可以更加快速地响应社会需求,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
(七)个性化服务与用户体验
未来的互联网平台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和用户体验,为不同需求和背景的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公益实践支持。这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参与公益的便捷性、透明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五、总结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公益事业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通过参与互联网慈善活动进行公益实践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开放的数据平台,大学生可获取更多的公共信息,了解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公益创业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互联网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组织形式,例如以网络社群为基础的组织,可以凝聚更多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形成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公益事业的广泛参与和深入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大学生需要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敢于尝试新的创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公益事业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汪丽娟,张翮.“互联网 +”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路径优化探析[J].新西部,2020 (08):134-147.
[2]赵宏伟.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19-121.
[3]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4-177.
作者简介
张颖(2001.11),女,汉,河南周口人,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麦庐校区设计与艺术学院
韩晓晨(2004.03),女,汉,辽宁营口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在读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数字营销)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
单汶静,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