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作 者:林淑珍 (海南省海口市英才小学,海南 海口 570203)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思想的逐渐多元化,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成为必然。在教育部门提出双减政策之后,作业布置方面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明确的指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减轻小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不能随意减少作业量或突然取消课后作业。设计更高质量的作业,加强作业引导作用和查缺补漏作用的发挥,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关键词:数学;作业;形式;创新;发展
前言
数学作业,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作业检验个人课堂学习成果,也能明确个人不足,加强数学知识的巩固和课后复习。过量的作业,会占据小学生的个人时间,不利于其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更会压抑其自主探究欲望。加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开发更丰富的内容,灵活作业完成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提升个人数学学习快乐度,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一、设计趣味作业,引导学生主动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需要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添加更多的趣味性要素。只有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事情有充足的兴趣,才能轻松参与其中,不将数学作业视为一种负担。在长期快乐地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完成数学作业将会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享受。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小学生认为课后作业是个人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他们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完成过量的作业。提起作业,小学生唉声叹气,明显没有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敷衍了事,拖拖拉拉,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兴趣,是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关键。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一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趣味化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了解小学生对作业的期待,将学生的合理化想法融入到作业设计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有更多自由。
像在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后,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了解了各类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各个多边形面积推导公式的动画,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推导动画,发现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以看动画视频的方式完成作业,能够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在观看动画之后,学生要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互通之处,这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有效方式。与传统的书面化作业相比,这样的动画观察类作业,思考类作业,更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会让学生改变个人死板的数学学习印象,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应用
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这些年的教育工作中得到提倡。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融入生活化理念,促进作业内容与现实连接,让小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堂内学习的数学知识去分析数学现象,有助于其数学学习成就感的提高。在设计与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全面研究教学内容,观察生活现象。将具有共同主题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内容解决身边常见问题。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意义的数学作业内容,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意义。
像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每位同学下课之后,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认真观察,获取5个小数,并分析小数在情境中的具体意义,做好课后观察和思考记录。这样的作业,给了小学生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观察的时间和空间,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获取要分析的小数。比如,有的学生放学之后去文具店买橡皮,橡皮的价签上写着2.5元。学生便可以将2.5元这个小数记录下来,分析其具体意义为2元加0.5元。有的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能够看到宣传栏上的统计数据、广告牌上的数字、绘本故事中的小数等。在生活化情境下,小学生随意获取小数,分析小数,其完成作业的舒适度、轻松度提高,也主动将生活与数学结合在一起,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设计分层作业,注重个体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薄弱点和学习优势,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明确学生所处的学习水平,确定学生的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以层次化的教学和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个人潜力不同,学习方式、方法、动力和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较为轻松且收获颇丰,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能力难以提高。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秉承新课程理念,将每一位小学生的特点考虑其中,尊重现实学情。利用层次化的作业,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基础知识夯实需求得到满足。只有学生的现实情况得到关注,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才能在完成作业之后有所进步。在落实分层作业之前,教师要针对各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基础、中等和优秀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从低到高,学习主动性亦是如此。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自选式的层次化作业,鼓励学生尊重事实并挑战自我,有利于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像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与基础知识相关的填空题、判断题,引导基础层次学生完成此类课后作业,夯实课内基础。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课堂中所学习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在辩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针对中等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稍微减少基础类作业的题型,加入一些应用类题目,锻炼学生的应用思维,让学生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点串联在一起。针对优秀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设计开放化和综合化的应用性题目,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锻炼上。只有作业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受学生欢迎。鼓励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并在建立数学学习信心之后,尝试完成上一次学生的作业。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差距,有的放矢地调整学习节奏。
四、组织拓展活动,巩固课内知识
作业,是课内学习活动的延伸,组织拓展活动,让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巩固课内知识,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一线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分析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用拓展型的活动式作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多种方式,有利于转变小学生的负面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几何和代数这两大类别的知识,特别在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提升,应用性提升,这对拓展活动的设计来说大有利处。学生也需要通过拓展类活动,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
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应用折线统计图。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蒜叶的生长”这一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种植一棵植物,通过观察其生长状态,记录有关信息。在一个生长周期后,向大家分享自己绘制的,与植物成长相关的折线统计图。他们可以任意选择观察的角度,积累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这样的课外实践类作业,让小学生成为作业活动中的主体。他们需要自主种植,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在完成拓展活动之后,其成就感与日俱增。又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箱子的课后拓展任务。在家中寻找废弃的纸箱,先判断其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画出与之对应的展开图。按照自己所画的展开图拆解箱子,并将自己所画的展开图和箱子拍照记录,看谁能够用最多种方式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箱。这种作业形式,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拆纸箱行为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完成作业时,学生一边画一边与家长分享,一边拆,一边确定自己的拆解方式是否符合展开图,其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结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双减政策中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理念,用更多元化的作业满足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让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日益丰富。内容更加精炼,形式更加新颖的数学作业,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使数学学习的预设效果快速达成。灵活数学作业设计思维,用趣味化、生活化、层次化和实践化的作业,促进小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使其数学学科素养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理聪. 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 科普童话,2024(5):121-123.
[2]黄冬梅.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析[J]. 科普童话,2023(18):142-144.
[3]苏双清.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23(22):46-48.
[4]傅秀丽.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 读与写,2022(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