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办学模式和运行方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通过产教结合,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进而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产教结合
一、产教结合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学校为本、以企业为本、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产业化。可以说,我国在探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产教结合总体水平偏低、校企之间及院校之间资源整合有限、产教结合模式单一、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产教结合动力不够等,仍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教结合总体水平偏低
在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产教结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院校的自发行为和单边行为,其主要内容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自给自足”特征明显,院校很少能与企业达成市场项目、设备和人员资源的共享。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愿招收学徒工,与职业院校产教结合的层次和深度明显不够。此外,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总量少,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仅占其中很小部分,行业参与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产教结合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角度来讲,产教结合的发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几乎每个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有校内实习实训场所,且有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产教结合做得扎实有效;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宁夏、青海、贵州、云南等省区,由于经费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实习实训基地较为欠缺,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力度较低。
(三)对产教结合的认识欠缺
目前,很多学校和企业对产教结合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有的仅将其理解为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专业咨询;有的认为产教结合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的把产教结合简单地看作解决实习条件、专业教师不足或办学经费短缺的办法;有的产教结合合作形式表面化,甚至只是停留在学校与企业的一纸协议上,产教结合缺乏深度。
(四)企业愿景与学校办学要求不相适应
企业愿景与学校办学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企业只希望从学校得到优秀人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却不愿意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所投入。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企业方面对产教结合的目标、内容、评价等都不涉及,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产教结合不力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企业参与办学的法律制约
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大多数企业不愿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一些大型、优秀的企业甚至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学生很少能得到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即使到了企业实习,也只是做一些边缘性工作,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工作。
(二)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产教结合动力不够
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开展产教结合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还比较模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参与和指导,校企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因而制约了产教结合的深入发展。同时,因为缺乏对实施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或补偿制度,缺乏对校办产业的政策扶持,缺乏对产教结合中校企双方利益的保障机制,缺乏产教结合的监督评估奖惩制度,导致企业内驱力不强,校企结合处于松散的境地,产教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培养人才的范围还显狭小
产教结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还很严重。很多时候,产教结合仅局限于学校个别的自觉行为,而没有将实行产教结合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性要求,影响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行业企业作用的发挥,进而增加了职业学校实施产教结合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四)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十分切合
职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解决毕业生今后的出路问题及就业适应性问题,缺乏吧实行产教结合发展学校生存能力及学生适应能力与当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更高要求。
三、以产教结合为抓手,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一)树立品牌意识,发挥特色职业院校优势
在我国众多的职业院校中,办学条件好的生源不一定好,办学效益不高;生源好的学校条件有限,办学资源不足,二者都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招生规模和资金投入都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分散办学,部分专业设置雷同重叠。所以,首先要优化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中整合资源,将适应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基本手段,引导学校根据本地的优势条件,突出当地产业特点,开设特色职业学校,形成“一校一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创出品牌,壮大实力,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立健全相关地方法规,强化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制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提出将制定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地方政府应考虑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要出台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在产教合作中的责权利,如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包括免费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规定、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三)加大政府导向力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和管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调和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督促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环节基本要求、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具体合作细则,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监控。作为学校,要建立有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为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或参与决策。骨干专业要建立有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并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通过这些联系机制的建立,把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争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参与。
(四)建立产教结合的双利互赢机制
所谓双利互赢机制,是指职业学校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时,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是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双赢的基础上。只有校企双利,合作双方才能互为驱动,互相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既需要实现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引导转变,也需要学校和企业探索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借鉴市场运行机制,谋求合作的双利互赢,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依托行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我国各地区可以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突出区位优势,结合区域产业促进专业的发展。要利用各区域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突出产业特点,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教结合氛围。通过发展产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六)引企入校,丰富校企合作办学形式
引企入校,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学生所学的就是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精心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大、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与所开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生在校内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产教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深度,是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产教结合,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晔.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比较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曹晔,汤生玲.中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形式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3]张欣桥.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9期
[4]邱兴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意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作者简介:陈云山,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张鑫,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