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 “二胎”家庭幼儿心理问题成因及指导策略探析

“二胎”家庭幼儿心理问题成因及指导策略探析

作 者:陈 霞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雅悦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逐步开放,很多父母都有了生二胎的计划,原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就成了多子女家庭,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家庭格局的变化和幼儿心理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二胎的教育问题随之而来。目前幼儿园里很多幼儿都是家中的“老大”,该如何更好的引导二胎家庭的“老大”,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塑造健康人格,成幼儿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二胎家庭幼儿的观察,发现了这些孩子存在的众多心理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后提出了优化二胎家庭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二胎;老大;心理健康;塑造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出台,许多三口之家有了生育“二胎”的想法和行动。但是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多的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养”,而是两个孩子的“育”,随着“老二”的到来,家中的“老大”突然发现妈妈晚上陪弟弟睡而不是陪我睡;奶奶吃饭的时候喂妹妹却让我自己吃;叔叔阿姨来家里看的是小弟弟而不是我……这一切让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开始焦虑、恐惧、担忧。“二胎”家庭中“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观点滴、察表现
案例一:嫉妒的爆发
含含是大班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很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但随着妈妈的怀孕、弟弟的出生,含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说起弟弟,她稚嫩的小脸上就写满了嫉妒,“弟弟特别烦,每天哭每天哭,吵死了;弟弟吃东西还要喂,笨死了。爸爸妈妈每天都只抱弟弟,还要把我的玩具给弟弟玩,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喜欢我了!”每每谈起弟弟,含含总会这样对我说。含含妈妈告诉我,含含在家会当面指责爷爷奶奶偏心;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跑过去挤进妈妈怀里不让妈妈喂;甚至会在别人夸奖弟弟漂亮可爱的时候气冲冲地跑过去打人。在幼儿园,我们也发现含含出现了跟其他孩子争抢玩具、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案例二:哭泣的回归
欣欣是中班的孩子,刚入小班时她就表现出了异于普通幼儿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完全没有哭哭啼啼的欣欣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会帮助老师去安慰那些因为想念父母而哭啼的孩子,之后她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好榜样”。在妈妈怀孕的时候,欣欣表现得非常高兴,很自豪地宣布自己要成为“大姐姐”了,还向我们表态: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会照顾弟弟,会把玩具给弟弟玩。可是等弟弟出生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欣欣变成了一个“爱哭鬼”,动不动就掉眼泪,动不动就说想妈妈,小朋友没有选她当小组长,她就哭鼻子;早上不是妈妈送她来上幼儿园,她就闷闷不乐一整天,曾经的“好榜样”变成了敏感脆弱的“爱哭鬼 ”。
二、读内心、解行为
(一)内心失衡,行为反常
像含含这样的孩子,原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人围着她一个人转,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她习惯了这样的疼爱,现在有了小弟弟,成人的爱势必会分给弟弟一些,她的内心就会失衡,用一些极端的方法如吵闹、争夺等吸引父母的注意,从而换回父母的爱。当然,原本就情绪外显的她会把这种不满、嫉妒写在脸上、发泄在日常生活中。
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无形的秤,会对父母给的爱秤斤论两,由于第二个孩子小,所以父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的身上无可厚非,这时“老大”可能会产生“爸爸妈妈不公平、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觉,由此产生不安全感,认为弟弟妹妹在跟自己争夺父母的爱,当“老大”意识到要与弟弟妹妹分享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本能会让他们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嫉妒心理由此产生,从而导致了攻击性行为或是退化的行为,同时他们还会出现害怕、担忧、难过等心理,内心失衡,导致情绪上的不满和行为上的反常。
(二)内心恐惧,焦虑无措
据了解,欣欣之所以在妈妈怀孕时表现得很激动很开心并且信誓旦旦地表达会成为一个好姐姐,是由于妈妈一直给她正面的鼓励,妈妈相信她一贯以来良好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可以接受弟弟的出现,并且能照顾好他。因此在欣欣的想象中,当姐姐意味着自己很棒,可以照顾弟弟……可是欣欣妈妈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弟弟的出生意味着妈妈要给他喂奶、换尿布、陪他睡,势必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弟弟身上,并且弟弟现在只会哭闹,不能陪欣欣玩也不能让欣欣当小老师。因此当弟弟出生后,欣欣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快乐,事情也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发展,欣欣感受到的只是剥夺,妈妈陪自己的时间被剥夺、他人关注点的剥夺,于是她选择学弟弟一样,用哭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三)内心困惑,无所适从
当一个人习惯被另一个人照顾时,产生依恋是很自然的,更何况是母子之间,这份依恋更加深刻。一旦这份照顾和依恋被分享甚至被剥夺,孩子的心理自然而然会产生落差和不快。有些原本活泼外向的老大突然变得沉默,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妈妈对自己的“疏远”是因为客观原因而非主观原因,他们的内心不由自主产生了“妈妈更爱弟弟”的想法,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此这样的想法让他们无比困惑,不知所措。
三、费思量、溯本源
(一)幼儿园——引导的缺失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很多家庭选择了生育“二胎”,“老大”在幼儿园中的数量与日俱增,可是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怎么当哥哥姐姐”、“家里有了新成员怎么办”等方面的引导,即使有,也是一些正面的,没有将具体的矛盾点抛出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处理方法,比如妈妈生了小弟弟我该怎么做,妈妈晚上不能陪我睡怎么办,爸爸妈妈要陪小宝宝没时间陪我怎么办……很多问题孩子没有准备,所以在发生的时候会恐惧,会焦虑,会无措。
(二)家庭——关注的疏忽
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老大”很多的不健康心理、不正常行为都是由于父母的疏忽造成的。如今生育二胎的很多家长是80后,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自己的成长中,一样缺乏与弟弟妹妹相处交往的经验,所以他们也就很难换位思考“老大”的想法,更不懂得怎么去帮助“老大”做好当哥哥姐姐的准备。但凡遇到争吵,也总是按照“大的让小的”的常理去处理。
四、同携手、塑健康
(一)幼儿园——四管齐下,保驾护航 
1.绘本讲述法
绘本以其优美的图画、生动的情节,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绘本中所隐含的道理也更能被孩子所接受。因此在“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上,我们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选择绘本,通过绘本中的故事,帮助孩子了解当“老大”所要面临的问题、挑战,所要做好的准备等,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宝宝上这件事,也能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这么做的原因。
2.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调节方法,是将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孩子沉浸在思念父母的哭泣中或困惑恐惧的焦虑中时,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他参加游戏、和他一起聊天等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从而稳定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再想着小宝宝出生所带来的一些“烦心事”。
3.谈心法
谈心法分为幼儿谈心和家长谈心两个方面。与幼儿谈心就是教师通过与孩子的单独交流,了解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或反常行为的原因,找到心结,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与家长谈心就是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庭中一些人事物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且教师应该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家长,通过协同配合,帮助“老大”排解不良情绪。
4.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就是通过强化(即奖励)而使期望中的良好行为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比如可以在娃娃家中让“老大”模拟照顾小宝宝,了解小宝宝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我们帮助给他喂奶、换尿布,小宝宝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孩子了解习惯了这些之后,与家长沟通让“老大”在家里经常有机会抱一抱小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给他喂奶等等,还可以让“老大”给小宝宝讲故事,轻轻拍拍哄他入睡。在“老大”出现这些期望中的良好行为时,给予他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在“老大”经常接触小宝宝后,他对“老二”的情感自然而然会从厌恶转为喜爱,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家庭——关注细节,一同成长
1.化被动引导为主动出击
父母在计划要第二个孩子之前,可以先询问下孩子的意愿,“你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吗?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就可以当大哥哥(大姐姐)了,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陪你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员,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小宝宝还没有降生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向“老大”解释小宝宝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便他们不会对小宝宝感到失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关于小宝宝的书、通过照片和纪念物分享当他们还是小宝宝时发生的事情,同时认真地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一样爱你。
在小宝宝到来之前就不断从各个方面帮助“老大”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调节他们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在小宝宝诞生时让“老大”情绪愉快。
2.化厚此薄彼为平等关爱
孩子的心中有一杆无形的秤,他们会通过观察不断评价父母是否公平,一旦他们得出“爸爸妈妈更爱小宝宝”后,对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细节,给与两个孩子平等的爱。
比如在喂奶期间,妈妈把精力放在小宝宝身上,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陪着“老大”说说话或者玩游戏;比如在小宝宝睡着的时候,妈妈可以把“老大”叫过来抱一抱,问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和疼爱;比如当亲戚朋友来家中看望小宝宝时,可以让“老大”带着大家去看小宝宝,介绍小宝宝最近的变化,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朋友表扬“老大”,避免让“老大”受到冷落;比如买玩具时一式两份,尽量不要让“老大”把玩具让给小宝宝玩。当然,父母要舍弃“重男轻女”的老套思想,给予孩子平等的爱。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老大”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弟弟妹妹当作同伴而非“掠夺者”。
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给家庭格局、幼儿心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老大”的心理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因此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关注细节,及时发现“老大”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用积极的方式引导,相信小宝贝的出生会给寂寞的“老大”带来幸福而非烦恼,也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睦欢乐!
 
参考文献
[1]宋全成,文庆英.我国单独二胎人口政策实施的意义、现状与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2-129.
[2]罗思羽.生“二胎”,5个问题最想知道[J].启蒙(0-3岁),201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