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研究

作 者:吴泞君 孔外平 陈书敏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摘   要]针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其效率低下一直都中职教学的困扰问题,克服低效现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分析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对策

有效课堂教学指经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发展,能够获取知识节能,通过教学过程和方法,协调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具体有认知上的表现,由不懂至懂,由少知至多知。情感上由不感兴趣至感兴趣,再至热爱。若学生没有获得收获,教师教学再辛苦,也属于无效、低效教学。另外,若学生学习辛苦,而未获得应有发展,也属于低效发展。
一、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首先,侧重灌输教学,引起课堂虚假繁荣问题。从客观条件而言,中职由于生源基础较差,具有诸多缺陷。例如,学生不明确、无目的的学习,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考虑最多的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生自己要做什么。只是习惯被动接受,在课堂教学,没有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缺少总结、反思的习惯,不合理、不科学利用时间,对学科兴趣缺乏热情。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台上教师热情讲,台下学生被动接受。计算机课上中,教师所提问题缺乏思维含量,使得课堂出现虚假繁荣问题,教学效果极低。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虚假繁荣问题极为严重。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不合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来源于建构主义基础,由计算机学科特点而言,任务驱动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适用,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许多计算机教师出现了如下问题,课堂开始之后,在学生不熟悉、不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即发出总任务驱动学生,处于该类情况下,学生对完成任务具有恐惧心理,计算机任务设置较为随意,缺乏趣味性,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对教学任务开展、完成造成严重影响。由于不同学校的实力状况,计算机资源配置也存在差异,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不一致。设置计算机任务时,未能考虑到教学对策层次的实际情况,充足的准备教材,教师以教学任务重、课时量较大为由,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不能吸取更多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不重视知识点回顾、课堂总结,导致操作有疏漏、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课堂教学预设、生成不合理,导致课堂发生僵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预设,若无预设则无教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也无法顺利生成,不注重生成性,实施进度愠色,课堂教学中不容许发生任何错误与意外,使得课堂失去活力、弹性。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对于上机课堂,经常会出现预设外生成,许多计算机教师通常以赶进度为由,忽视教学的科学生成,有些教师甚至强制性干涉,导致课堂失去灵魂,最终发生僵化现象,甚至严重阻碍师生创新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探究欲望。
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克服对策
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其一,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参与意识、主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进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若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必须首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章节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意思小程序、作品等,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习兴趣,学生们都想主动去动手创作,进而使学生形成了主动性、参与性意识。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编程小故事,通过榜样学习法,直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兴趣取得好成绩,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技能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强化他们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许多课上,均会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评选出优秀的计算机作品。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巡视辅导与重点辅导,让他们的作品也能参选,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进而学生的兴趣就越大,学习效果就越明显。
其次,对任务驱动的任务设置进行慎重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若在课堂开始时就发出总任务,学生极易出现恐惧心理。例如,笔者在讲述“图文混排”时,若开始上课时就安排好文章,要求学生按照文章进行编排,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操作,进而失去信心。因此,在课堂设计时,必须细化总体目标,将总任务划分为一个个细化的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进而小任务构成总体目标。另外,划分为熟悉、理解与掌握三个知识目标。同时,在任务设置时,必须重视趣味性、生活性,也就是说在设置计算机任务时,必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增加一定趣味性。
第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出现的非预设生成。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我们应该给予正确对待,而不应一味否定,将这些非预设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进而获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讲述用PS制作公益广告时,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钢笔工具无法使用,若学生问教师:是不是因为锁住了图层才会这样?教师不应该感到羞愧,而应高兴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理解、尊重,学生因为老师的鼓励才会更加喜欢计算机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侧重灌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不合理、课堂教学预设、生成不合理等原因,引起课堂虚假繁荣问题,导致课堂发生僵化现象等低效现象,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任务驱动的任务设置进行慎重处理,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出现的非预设生成,进而解决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秦福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2):77.
[2] 董云.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分析与解决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3):220-221.
[3] 李爱平.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0):196.
[4] 周小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