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标“三会”要求下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作 者:马国茂
(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三中学,青海 德令哈 817099)
大
中
小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描绘世界”,与核心素养的整体需求相一致。通过富有特色的、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将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兴数学教育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发掘数学元素,将自身生活经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从数学的视角出发来捕捉周围的数学现象,进而体现“三会”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三会;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
在新课标“三会”要求下开展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的角色可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基于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以直观知觉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关于数学的知识和问题,无论是进行数学运算,还是构建函数公式,都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但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直观知觉去感受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直觉入手,将日常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的时候,既要考虑与生活的紧密程度,又要注重引入的生活素材是不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接触过甚至是体验过的事情,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后,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眼光去发掘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代数式的课程教学时,引入的生活案例应当更加简单、直观、贴近现实生活的需求,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为使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校园,我们近期打算修建一个长方形的池塘,假设这个长方形池塘的长度是a,宽度是b,请各位学生帮忙计算一下这个长方形的池塘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如果我们已知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还是b,那这个时候的面积与周长要如何表示才合理呢?通过创设与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小学所学的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得到相应的算式,然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来帮助学生发现代数式的定义:“由运算符号、括号把数与字母相连形成的算式叫做代数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到以前学习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现在所处的真实世界,进而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切实体会数学知识和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遇到生活问题能够运用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如常用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善于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任务,根据所教学的单元内容,把数学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来分析世界的主要方法。例如,教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参考教材中探究活动,利用探究活动设置数学问题情景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室前后黑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形状?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发现生活中类似形状的物品有很多,比如长方形泳池,国旗也是长方形的。在学生明确具体的形状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深入思考,学生在明确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就会了解到有两条及以上相等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数学色彩的问题情景,既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得到提升,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数学视角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数学用具和方法探析解决各种难题。
三、建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种由特殊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不仅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而且能够对整个世界进行描绘。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的桥梁,即使学生走出校园,也能够用数学语言去描绘学生身边的真实世界。例如,教师在进行整式的课程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字母表示商品售价、表示数学书籍的面积等案例,学生在接触这些案例后就可以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说明。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语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打车的时候细心的关注一下出租车的打车表以及它的价格,许多出租车都是起步价9元,每增加一公里就增加2块钱。这时学生就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将这一现象说明出来,用A代表路程,用B代表车价,然后列出公式,运用数学中的等式和符号来将出租车的价格收费标准描述出来。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会”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地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换,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参加到课堂中来,开展实际教学操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课堂内的互动环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切实的体现,从而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凯.以“三会”视角看数学学习——苏科版数学七(上)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整体解读[J].初中生世界,2023,(33):40-41.
[2]李萍.从课程标准角度探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3):101-103.
[3]杨静,周子琪.基于“三会”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08):3-5+11.
|